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48期

巴厘之窗 2022-06-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雲中錦書苑 Author 常约瑟




纪实散文

在癌症与地震之间

常约瑟(美国·南加州)

 

摇晃十秒钟

生活在加里福尼亚州的人们好像对地震已经习若自然了,因为在这“黄金之州”的广袤大地上,地震是个经常发生的事儿。

可前不久的那次地震,却让我一反常态,心生惊悸。

328号夜间,我正在楼上卧室用针扎手指尖测量我的血糖指数,突然感觉房子剧烈摇曳起来,木制结构的房架发出吱吱喳喳的尖叫声,随即便听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声隆隆巨响,房子的电源瞬时被切断,室内霎时死一般的寂静。

在黑暗中我踉跄地走到楼梯口,因为看不清楚脚下的楼梯是否被震断,不敢冒然摸黑下楼。当时脑子里唯一挂念的就是在楼下另一端琴室工作的妻子与她的一个学生。悚骇之下,我站立在楼梯口朝着楼下漆黑的琴室方向大声呼喊:“你们没事吧?”

远远地,从乌灯黑火的琴室方向,传来了妻子平静的声音:“我们没事,你呢?”她话音还没落地,眼前突然一片雪亮,电力公司神奇地恢复了供电!我定睛四处张望,还好,房子没有倒塌,但室内一片狼藉。墙上挂着的镜框、画框几乎全被震落,地上洒满了破碎的玻璃片渣。几个放满了藏书的书架翻滚扑地,架上的书横七竖八散落一地。

厨房是重灾区。强烈的摇曳把墙柜里装满了油盐酱醋的瓶子、玻璃杯、大小碗碟全部抛掷出来。厨房的瓷砖地上撒满了破碎的瓶瓶罐罐。从这些摔碎的瓶罐里倾泄出黑色的酱油、棕色的醋、黄色的橄榄油、白色的芝麻、红色的辣椒粉,混杂在一起,宛如一幅用五颜六色的油彩、水彩,外加实物创作出来的现代派怪诞作品。

清洗这幅“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滑润的橄榄油黏在瓷砖地上赖着不走,尖锐的玻璃碎片随时都会冷不防地攻击正在清理它们的我的双手。

5.1级的地震虽然没有把我家的木制结构房子震塌,但还是在房子的内外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痕迹。房内客厅的墙壁裂开许多细长的裂缝。房外后院山坡上,有一处我们自垒的简易“大寨梯田”塌方了。放在后院小石桌子上的鸟笼子被震翻在地,笼子上的小门被摔开,笼子内我们养了多年的一对可爱的鹦鹉趁机不辞而别,飞回大自然投奔自由去了。

这次地震持续摇曳了总共十秒钟。假如再多摇晃几秒钟,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房子可能会倒塌,后院的山坡可能会泥石流,我可能在倏忽之间丧失生命,或者缺腿少胳膊苟延残喘地活在断瓦残垣之中。

不寒而栗之余,我才重新审视我所居住的地区,真切意识到自己脚下这看似坚实稳固的大地原是如此危机四伏。

 

逃离加州

加州地理位置于一个叫圣安德列斯(SanAndreas Fault) 断层上。这个巨大的断层,像是地壳上一个张开大口的裂缝,横跨南北加州长达1500公里,在太平洋与北美板块之间形成了一个结构性的边界。圣安德列斯断层平均间隔二、三十年就会制造出一个大约六、七级的地震。另外,加州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活动断层,这些活跃的断层每年引起上千次小地震,因为其中大多数是微震,所以人们大都感觉不到。

加州历史上最大地震是发生在1700年北加洲Cascadia的九级大地震。但最具破坏性的地震是1906年旧金山地震。这个7.8级的大地震夺取了三千多人的生命,地震与震后的火灾毁灭了城市中80%的房子,近四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科学家说,类似1700年在北加州Cascadia毁灭性的九级大地震,每隔大约250年就要在加州发生一次。然而,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Big One”大地震至今仍在沉睡。科学家们预计,毁灭性的“Big One”将会重创加州,造成大量人员死亡以及2500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与之相比,1906年旧金山7.8级地震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最先感受到威胁的便是加州的保险公司,他们在19946.7级北岭(Northridge)地震后的重建中,赔偿了破记录的200多亿美元。意识到在这个地震活跃地区卖地震保险是个赔本的生意,各大保险公司纷纷在1995年间退出了加州地震险市场,一时间想买地震险的加州人无门可叩。

于是加州政府于1996年成立了一个官方与民间保险公司合营的地震保险公司一一California EarthquakeAuthority,简称CEA。加州政府特别为CEA立了一条法案,强行要求所有在加州营业的私立保险公司,按照他们在加州生意收入的比例,投入相应的资金到这个“公私合营”的公司。目前CEA资源雄厚,有能力提供100亿美元的地震赔偿。

由于Big One的大限期已到,毁灭性的大地震随时都会来临,许多加州的大公司悄然做出了战略性的决策,把公司的命脉——电脑中心,搬迁到地震风险较小的外州去。我工作多年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公司的总部办公楼坐落在繁华的洛杉矶市区威尔逊大街上。在我上班的办公楼里有一个门禁森严的二层楼。这里,储放着我们公司的心脏——电脑中心。这里是闲人免进的重地,IBM巨型服务器储存着公司所有投保人的重要资料。一进入二楼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间类似电影《星际大战》画面里的电脑控制室。里面布满了监控屏幕,上面不停显示着各式复杂的图表与数据。穿越过这间控制中心的走廊,便是储存电脑服务器的机要地方了。在这儿,大小高低不同型号的电脑服务器拥挤地竖立在铺设了密密麻麻电缆的特制地板上。我们这个有百年历史的美国保险公司,在这儿储存着它最重要的商业资产——百万投保人的保单与资料。

为了防止电脑中心毁于Big One大地震,我们公司在1994年北领地震后毅然做出战略性的决策,把整个中心搬迁到外州。搬迁这么一个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来的庞大电脑中心可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制定出一个周密的计划,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与时间。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花费了上百万美元,搬迁工作终于在两年前大功告成。昔日二层楼里的那个门禁森严的电脑中心现在已经是物去人散楼空。

 

“过不多时”的预言

几年来我身患末期癌症,总以为自己最终会死于癌症。但这次间接不息的地震使我意识到,地震的死神也许会捷足先登,在毫无预警的前兆之下,张开它那饥饿的断层大口,把我们这些住在朋地丘断层(LaPuente Hill Fault )上的人吞噬进去。

上帝在圣经里预言:“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哈该书26》究竟这个“过不多时”是何时呢?

虽然人类有限的智慧无法臆测上帝的时间表,但近几年来全世界频繁发生大地震,似乎正在应验上帝的这句警言。四川盆地汶川7.8级地震、甘肃泯县6.6级地震、日本宫城县太平洋海区9.0级地震、以及近来智利西北部海域8.0级地震,都是一些“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的大灾难。

许多科学家最近把“过不多时”的预言锁定在我所居住的南加州。他们断言,在“过不多时”的未来几年,也许几个月,也许几天,南加州发生6.7级至8.0级超强地震机率高达99.7%. 这是因为在纵横南北加州1500公里的圣安德列斯断层中,北段已经在1905年发生过7.9级旧金山大地震,而中部的Tajon Pass断层与南加州所在的南段,过去250多年来,都未发生过超过8级以上的大规模地震。现在是该轮到南加州的时候了。

然而,不少人仍然漠视科学家的预言,认为这“过不多时”只是一个遥远的未来。他们从世界各地携儿带女接踵而来,移居到南加州这个著名的阳光之地。据洛杉矶时报416号的一篇报道,在这次拉哈布拉市La Habra 5.1级地震的3月期间,南加州中间房价创6年来新高,激然冲至40万美元,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15.8%。特别是在科学家最担心的朋地丘断层上的几个华人聚居区里,高价位80万美元的房子竟然大批成交,许多从大陆来的富人一掷千金,一口气用现金买下价值百万美元的豪宅。这些蜂涌而入的新居民,似乎只醉心于南加州地面上歌舞升平、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漠视了地面下蠢蠢欲动的断层深渊。

 

预备Big One

《圣经》里耶稣在橄榄山上对他的门徒讲述了十个童女的比喻。这是个我从小就喜爱的一个圣经故事。

在这个比喻中,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个是愚蠢的,五个是聪明的。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新郎迟延的时候,他们都打盹,睡着了。半夜里新郎来了,五个聪明的童女手持油灯跟随新郎入室。而五个愚蠢的童女临阵磨枪,慌然跑出去买油,等她们回来时,大门已关,她们被抛弃在黑暗的门外不得入内。耶稣籍着这个比喻告戒世人:“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在这一月来的余震中,我重读这段圣经,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尽管十个童女因新郎的迟延到来都睡着了,但她们所持的心态截然不同。五个聪明的童女在等待的黑夜里睡得安心香甜,因为她们事先预备了充分的灯油。她们的片刻打盹使她们可以精力充沛地迎接新郎的到来。五个愚蠢的童女在黑暗中睡的死沉糊涂,因为她们没有一颗警醒的心。她们打的盹,代价太高了。她们手里拿着的无油灯,如同战士在战场上手持没子弹的武器。她们错失大好良机,悔之晚矣。

尽管这个比喻在世界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人们似乎没有把它的寓意真当回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正在步五个愚蠢童女的后尘呢?

面临着毁灭性的“Big One”大地震,什么是我们救难解危的锦囊妙计?自三月底5.1级地震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逃离?不现实。因为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们,根本没有本钱去效仿财大气粗腰缠万贯的大企业,一掷千金把电脑中心连根拔起逃离加州。我们无法轻易地辞去工作了多年的职场,变卖家产,举家搬迁到另一个陌生的地区。

防震?没把握。既使我们平时准备了防震的手电筒、储水桶、地震包、卫星电话、呼叫器,但这些救命武器只不过是雕虫小技,无法保证在超级大地震中挽救我们的性命。

买地震保险?假如人与房皆毁灭于“Big One”之中,一纸地震保险单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就变成毫无意义的废纸了。

在惊悸的余震中冥思苦索了数日后,计穷智短的我,最终还是从五个聪明童女身上悟出一个简单实用救难解危的办法——预备心中的灯油。

无论死于癌症,还是死于地震,预备心中的灯油,像五个聪明的童女一样,我们才不会惧怕大地的震动和病魔伺伏的威胁,在等待的黑夜里睡得安心,睡得香甜。预备心中的灯油,我们才不致利令智昏,迷失于地面上的滚滚红尘之中。预备心中的灯油,上帝才会进入我们的心里,安抚我们的忧伤、恐惧,给我们喜乐与平安。预备心中的灯油,我们会活得警醒,活得有盼望。

2014527

 

作者简介:1952年生于青岛。1968年初中毕业后去山东潍县插队落户。1971年考入潍坊市文工团,担任小提琴,钢琴,手风琴师。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1980年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86年毕业于美国加里福尼亚洲的Biola University,主修财会企业管理。1986任职于美国农夫保险公司会计师。1995任职于苏黎世保险公司北美IT财会预算分析员,经理。2013年三月因患末期癌症离职后,开始中文写作,在新浪微博、海外文轩、博谈网、华夏文摘上发表散文,并在“境界”杂志上开设专栏,四年来读者点击数一千万次。现定居南加州钻石岗。


随 笔

那年也被扔到墓地

春阳(美国·新泽西)

 

去年有一家人到瑞典被扔到墓地的事,被认为是侮辱中国人,炒得沸沸扬扬,突然想起我们也被扔到过墓地,可惜当年没有这么发达的信息,不然也可以当一回网红。

八十年代来美国的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没带钱来的。一个月有几百块钱奖学金,助学金的,都很令人羡慕。许多人都要靠在餐馆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的,所以旅游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可是当学生又有长长的暑假,大把的时间不用去旅游,又好像很对不起自己,于是开启穷游之旅。第一次出游是开了一辆老道奇,和朱师兄结伴去堪萨斯城。从我们所在的大学城林肯开到堪萨斯城也就三个多小时,所以起了大早,上午十点多就到了。

按计划,第一天玩两个游乐场,那是我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游乐场这玩意儿,到了一看,活动太多了。都是没见过,没玩过的。四个大人和两个儿子,玩得不亦乐乎。漂流,水枪开战,球幕电影,过山车……

整整一天,开心极了。

本来打算得很好,晚上两家合住一间“红房顶”旅馆,才25美金一晚上,两家各半就算便宜了。谁知找到“红房顶”,一说两家人共住一间,前台不同意,硬说是两家人不能住一间,要求我们开两间房。

当时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觉得多花12.5太贵了。于是两家人拿着地图仔细研究了一会儿,发现离堪萨斯城二十多英里的地方,有个露营地。以为露营地应该是免费的。于是就决定到露营地去过夜。我们坐在红房顶的停车场,吃了自己带去的面包夹肉,卤肉卤蛋之类的,就向露营地开去。

师兄比我们早两年来美国,当然英语比我们好。于是他们在前面开,我们在后面跟着。当时没有手机,没有GPS,出游全靠几张从AAA拿来的地图。

在高速公路上猛开一阵以后,手指着地图发现出口已经快到了,可是他们的车并不减速,不像要下高速的样子,只好跟在后面以原来速度狂奔,眼睁睁地看着错过出口,向下一个出口奔去。

以为他们会在下一个出口下,谁知还是保持速度不变,只好又眼睁睁地冲过了第二个出口。后来决定不能再相信师兄的英语了。开车到他们前面,又是闪灯又是按喇叭,挤眉弄眼好一会儿,终于在第三个出口前,成功地把他们拦截下来,这时已经多开出五、六十英里了。

找到了营地,已经晚上十点多了,那些正经露营的人都在帐篷里睡了。

我们找到了一块空地,停了下来。到营地洗漱间,简单洗洗就打算睡了,当然是睡在车里。不一会儿,来了一辆车,在我们车后面闪着灯,从车上下来一个巡逻的,问我们有没有预定,我们说没有。他说:“那你们不能在这里过夜,必须开走。”

我们说:“我们是外地来的,不知道往哪里开。”

他说:“跟我走。”

于是我们两辆车乖乖跟着他上了路。七拐八拐,走了十几分钟,把我们带到一块平地,告诉我们可以在那里过夜。我们谢过了他,他离开了。两个儿子打算先到前面草丛方便一下再睡。没想到他们刚刚过去,就哇哇大叫地跑了回来。当时车灯还开着,我们走过去一看,“这里安息着XXX”,一块墓碑映入眼帘。再仔细看看,还有更多的墓碑,XXX们仿佛都在瞪着我们,就好像对我们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个时候来打扰我们的清梦?”天呐,原来这家伙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墓地!

顿时头皮发麻,一边心里诅咒那个家伙,一边急忙离开了那个地方。八拐七拐,居然原路又回到了那个营地。找到原来那块空地停下,就在车里睡了。过了一会儿,后面又有车灯闪,那个巡逻的家伙又回来了。还好这次他没找我们麻烦,看了看我们的车,竟自开走了。我们两个大人把车椅子放下一些,一边躺一个。那时我家儿子只五岁,在后座上呼呼睡了。隔壁车里,就听见朱家十二岁的公子,在他家车后座上嘟嘟哝哝地说:“腿都伸不直,怎么睡呀?”正值酷暑,奇热无比。开着车窗透透气吧,蚊子就嘤嘤地歌唱着进来了。关了窗户,车里又闷又热,完全没办法睡,总之是一夜无眠。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生怕那个巡逻的又来找我们,几个人急忙洗漱,匆匆从营地里逃了出来。据说堪萨斯城里有一家著名的早茶店,从没吃过早茶的我们,都以为早茶应该是早上吃的。不到七点就到了人家门口,却看到十一点才开门。饥肠咕噜,看了看那牌子,失望地走了。幸好附近就有个集贸市场,在那里买了些面包充饥。

因为晚上基本上没睡,脑子里都是嗡嗡作响。在集贸市场逛了一会儿,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于是开到市中心的公园,让俩儿子自己玩,四个大人都在车里打盹了。

幸好早上凉快,公园里也没有蚊子,所以一睡就到了中午。随后又去了密苏里河边走走,到两个展览馆看看就打道回府了。就这样,到美国的第一次穷游结束了。


作者简介:春阳,生于50年代。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后获美国化学硕士。现定居美国新泽西。多篇文章刊登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参与并编辑出版《与西风共舞》,《生活还可以》,《教育还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情画意》等多部合集。多篇文章选入武大海外校友会文集和《武大校友通讯》。散文曾获江南美食杯佳作奖。多篇散文,小说获汉新文学奖。文集《岁月流沙》,由刘道玉校长亲自作序,并获海外华文著述奖佳作奖。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海外文轩作协首任秘书长,文心社会员。 


诗 歌

水木清华(加拿大·温哥华)

 

睡在音乐的海上风做成的船

轻盈的呼吸拂过绿色琴弦

 

向海洋的深处游去

珊瑚柔美灿烂

海藻纤长的发丝

爱抚着丝滑的蓝缎

吻住深蓝吻住地心

拥抱着旋转

在咆哮的水雾里绽放

一览无余的温暖

破碎了冰川

 

粉身碎骨的疼痛被夕阳点燃

自由的尾鳍绝望地舞蹈

在翡翠绿的地平线

 

十指纠缠的心事透明如玉

凝住一湾深瞳

呼吸浅浅地伏在唇边吻住海岸

 

白云积雪裹住沉甸甸的思念

风吹过来诗笺成帆

 

书写罢用颤动的音符

点亮生日的蜡烛在咸涩的海面

写尽蔚蓝

 

作者简介:水木清华,泉城济南人,定居温哥华。材料科学博士,目前在公立学校教书育人。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凤凰诗社五洲诗轩秘书长兼副主编。此生愿陶然世外,与诗友们结伴,诗赋远方。


诗 歌

云渊诗二首

云渊(中国·新疆)

 

 

风铃

 

时光苒苒醉人心

串串风铃叩响

记忆的门

 

清脆的铃声  如同

你悦耳的声音

演奏着美好的旋律

 

曾经的一切

如诗如画  浮现

左手年华  右手倒影

时光札记  忆起往昔

 

多想

再一次聆听

再一次感受

你给的温暖

 

让风铃声

随记忆飘过

曾经的城墙

……

 

 

风中的纸屑

 

岁月悠悠

多少往事  已随风而逝

多少记忆  还残存于心底

想要汲取 

一瞬间的温暖

奈何  只剩下一缕清愁

独自在风中飘零

 

用一只瘦笔

记录苍茫的天涯

想回眸一笑 

唯余零星的纸屑 

在风中凌乱

悄悄诉说着  那些过往

……

 

作者简介:本名刘世湘,70年代生于新疆奎屯市。凤凰诗社美洲一社荣誉社长,作品先后在《凤凰诗刊》《凤凰新闻》《名师名家名人坛》《今日头条》《诗情太平洋》等网刊和公众号平台以及美国费城《海华都市报》上发表。爱好听歌,写心情文字,摄影。



报纸版面


征 稿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260名中东与非洲难民露宿雅加达街头

去极端化 印尼在郊外清真寺设立“安全屋”

印尼高中女教师揭发校长偷情惹来牢狱之灾

王岐山:小时候我曾站路边欢迎苏加诺来访

雅加达前省长钟万学将在美都电视台主持节目

巴厘岛严处滞留不归还耍赖的西方国家游客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胜选连任的佐科维总统

当选总统佐科维:让二三十岁年轻人当部长

东南亚恐怖组织伊斯兰祈祷团首脑在印尼落网

选委会昨正式宣告佐科维当选下届印尼总统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4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0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