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47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随 笔

有趣的一天

罗莉莉(美国)

 

如果不是昨晚去机场前小儿子找不到护照了,现在飞机已经到达香港了。没有想到,电视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了。

提前两天,我就把行李装好,护照和路上需要的小东西也放进随身总背的那个双肩包里。儿子也把托运行李装好了,说随身带的东西走之前再说。昨晚饭后,我把锅碗瓢盆洗好擦干放好,剩下的牛奶果汁给了隔壁的尼泊尔邻居,空调关掉,告诉儿子准备两小时后去机场。那时晚上九点。飞机是凌晨一点多。提前两个小时从家里走,出租车半个小时可以到。他正装他随身的背包时,说,“我的护照呢?”于是,开始找。

我并没有马上着急。他向来是个很独立的孩子,十四岁开始来美国读寄宿高中,一个人坐飞机坐了无数次,都是自己打理。可是,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我于是开始急,也帮他把这个两卧室的公寓翻了个遍。“飞机还有不到四个小时起飞,找不到护照怎么办?”我声音有些大了。一急,左嘴角马上觉得热乎乎的,去卫生间一看,长泡了。心跳得很快,虽然无声地告诉自己不要发火,长呼吸,可是都没有用,心好像堵在喉咙里。我一遍遍地问他,“好好想想,是不是你上次旅行时把护照丢在飞机上了?”他说没有,他下飞机时总是会查看一下护照是否在口袋里。他不慌不忙地说,“已经发生的事了,急和发火没有任何帮助,看看有什么可以别的解决办法。”他去网上搜,说是有加急护照,二十四小时可以拿到。但要等今天十点办才开门,最早也得明天才能拿到护照。就是说,票要改到四十八小时后。

无奈,我打电话给老公。因为出差很多,他是我们要坐的国泰航空的钻石会员,有时,航空公司给钻石会员会有些照顾,回答问题也比较仔细。一会儿老公电话来,说国泰告诉他,有个很小的可能,我们可以去波士顿机场试试运气,但要早去,带好所有可以证实儿子身份的材料,看看安检处怎么说。有时候,这种情况下,会被带到一个小屋子里,面试证实了身份之后,或许可以在没有护照的情况下上飞机。“我们带着这么多行李去机场,不成再回来?”儿子迟疑地问。“没事,如果不行,再坐出租回来。”我回答。

他开始打印手机里存的护照复印件,并找了两份有着他名字的寄到家里的信件,以证明他的住址。“带好你的香港身份证。”我说。“香港身份证和我美国护照在一起。”他回答。“即使上了飞机,到了香港,没有身份证,不让你入境怎么办?”虽然我尽力克制,但声音还是有些提高。“妈妈,你不要叫,我已经觉得很糟糕了,你这样于事无济。你再怎么责备我,结果也不会不同的,是吗?”我只好道歉,“你知道妈妈一直脾气不好,心急。你说的对,急是没有用的。”我小时候长大于艰苦的农村环境,父母虽然为我们牺牲很多,但是,只顾生存的他们,哪里懂什么子女教育之道!他们从来没有耐心,呵斥是家常便饭。虽然我尽量学习为人父母,但是,小时的烙印深刻在那里,不知不觉间,会以当时母亲对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们。幸运的是,虽然我的育儿方式肯定给孩子们带来不少不好的影响,但是,他们毕竟是在美国学校长大,几乎是完全的美国孩子,我哪里做的不对,他们会直接给我指出,使得我不断改进。我不能说我是一个多好的母亲,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于是,把票改到四十八小时后。今天一早就陪儿子去办加急护照,过程很顺利,告诉明天下午三点可以取,飞机是明天半夜的。

办护照的地方离波士顿的North End不远,那里被称为“小意大利”,靠海边的几条小街上,有着些波士顿最老的房子。意式餐馆,咖啡馆和烘培店使无数当地人和游客慕名而来。我是个对吃的不太上心的人,虽然总觉得应该去看看,但总觉特意去太远,好像不值得。今天办完护照,走过去,进了网上推荐的海鲜意大利餐馆IL MOLO吃午饭。大蒜蒸青口不错,但蛤蜊意大利面对我来说太咸。

吃喝间,我告诉儿子我很欣赏他沉着冷静的性格(我想他唯一一次的SAT考试没有带计算器大概也是因为冷静,数学却也没有丢一分吧?),但是我做不到,我虽然努力告诉自己不要急,但还是抓狂。“任何挫折和不顺,对你来说过后都可以是很有趣的体验,而且,以后可以从中学习,对吗?”我问他,他说是的。他也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即使在学业上,他也从来不怕失败,不怕与自己原来期望不同。“失败是学习的最好的机会。”他高中时常对我这样说。虽然是自己的孩子,我却也一直很欣赏他的这种“看开”的人生态度,感觉和他读杂书很多有关系。申请大学,没有进到第一选择麻省理工,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录取率少于百分之一的荣誉奖学金项目,他也很高兴。“我喜欢工程,又爱好音乐和艺术,纽约是这样一个什么都有的大都市,比波士顿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有时我偶然嘀咕麻省理工不识货时,他这样告诉我。他很会“自我调解”呢。

“昨天上不了飞机的唯一遗憾,是会在香港和爸爸少呆两天。”他说。“应该没有啥的,爸爸会很高兴你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有这样的态度。你的成熟,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和放心。”我告诉他。

我们旁边一个中年女人,看来家境优越,两只手的无名指都戴硕大钻戒,浅绿花亚麻长袖衫,头发金色和灰色相间,看来是常客,和吧台的俩女孩都很熟悉。听我和儿子谈话,常插嘴,声音尖而嘶哑,应该是喝得差不多了。她面前有一空的鸡尾酒杯。“午饭喝到这样,心里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我嘀咕。她看起来很慷慨豪爽,结账时,看她从灰色的路易斯威登皮夹子里拿出厚厚的一叠现金,数出几张,递给吧台的女孩。那女孩上身探过吧台,让中年女人亲吻她的脸。“我最爱你!”她对着摇摇晃晃往外走的中年女人喊。之后,女孩站在收银机前数钱,我看到她胖乎乎的脸上,绽开出牡丹花一般大朵的笑容。

儿子嫌餐馆的龙虾卷太小,不够吃,却又没有兴趣再点别的,结账之后我和他走到Haymarket。那是个巨大的一层的建筑,里面无数卖各种生熟食物的小摊头。吃饭的人不少,虽然外面飘雨,里面却热气腾腾。他买了寿司,挤在人群里坐在原色的木头长桌上吃期间,我先去海鲜摊头买了个大鱼头,想晚上吃鱼汤豆腐面条,又去那个卖新鲜蔬菜的摊头买番茄和草莓。那个高高的漂亮年轻女孩,太阳晒红的脸和手臂,头发也是阳光下麦田的颜色。我仔细看了她的手,很好看,细细长长,但是,指尖磨得有些凸,许是在田间劳作很久的缘故。甲缝里,有黑色的尘土。她身后,不大的鲜红的草莓,是自然熟透的深红,点缀着一粒粒小小的黑籽,同样深红的番茄,长得有些丑,坑坑洼洼的。饱满的豌豆荚鼓鼓囊囊,火箭菜苍翠欲滴。短短的蒜苔,从花骨朵下很近处割的,四五棵扎成一把,居然要四块钱!也有绿色和深紫色的扁豆,以及整颗的碧绿的生菜。那些色彩,让人觉得她把五彩缤纷的菜园搬到了日光灯长明的市场里。也许是小时候在北方农村长大的缘故,面对脸上有阳光的颜色,身上有土壤的气味的人们,我总是觉得亲切,也怜悯他们的辛苦,经过他们的摊头,一般不会空手而走。即使在美国,农民也是贫穷的一类。

从市场出来,坐红线地铁回家。上车后,看到人不少。在靠门两个位置处,我刚抓住吊环站稳,就看左斜对着的座位上一个差不多四五十岁的穿黑底黄点雨衣的黑女人站起身来,坐到本来坐她右边的一个黑人男孩右边的位置,同时用手指了指她本来的座位。我右侧身后一个白头发六十岁左右的老女人,大声囔了些什么。我开始没有在意,所以没有听清她说啥,以为那个黑女人是让她坐,她嫌我的手挡住了她,便把手从吊环上拿开,轻轻推了一下她的肩膀说,“你去坐下吧。”哪知,她气愤地喊,“Dont touch me! Leave me alone! Idont want to sit down.(不要碰我!别管我!我不想坐!)我说,“即使你不想坐,你不必这么凶。”于是,我在那个座位上坐下,因为我不想和她站在一起。让坐的黑女人和我隔着一个座位,对我说,“这种人,根本不值得别人对她好意。她是疯子。”站在我面前的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白人男孩,也气愤地说,“如果她不高兴,不要在这么多人的地铁上找事,应该呆在家里。”坐在我和黑女人之间的黑男孩,对着对面坐位的一个白人年轻女人做着鬼脸,那女人笑,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说话期间,火车停了,一个戴耳机的黑人年轻男孩进来,站在那个白女人旁边。“兄弟,你离她远一点,她心里不高兴。”站我面前的白人男孩对他喊。我们周围几个人,都看着彼此摇着头微笑。黑男孩走到车厢最里面站下。

那个凶的白女人,白色头发扎成一个小鬏在脑后,白白的有些松弛的脸上,全是细皱纹。看她的眉眼,本应该是个还算好看的人,可是,此时却有些凶神恶煞的样子。她一个肩膀背着黑色大布袋,一个手臂弯里搭着件有些脏了的Burberry米色风衣。看上面的Burberrys那个字,那风衣应该至少有二十年了,因为二十年前,这个牌子从Burberrys名字换回到了以前用的Burberry。她的面容,她的穿戴,都应该是受过教育并且家境不错的人,可是,不知道她为何此时此刻表现得却让周围的人不喜欢。我以为她是当今美国社会为数不少的“白人至上”中的一个。可是,在周围有五十所大学,以“左派集中营”著称的波士顿,我自己还没有碰到过以为自己是白人而对他人不友好的人。至少,表面是这样。

这个白女人的面前,我左边邻座,是个也穿米色风衣的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老太。她把干枯的皱巴巴的脸贴着我耳朵说,“真对不起,发生这样的事。”她应该有八九十岁了吧?我说,“没有关系,神经病到处都是,看周围这些人的反应,还是好人多。我来到美国三十年,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情。虽然让人不快,但周围这些人让我依然喜爱这个国家。”老太太问我是否在哈佛广场下车,我说不是。她说,“我还以为你是哈佛学生呢”,我说我没有那么年轻,儿子们都很大了呢,同时指着坐在车门另一侧的儿子说,“那个就是我小儿子,秋天要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她说她Skidmore大学毕业,后来去哥伦比亚读了图书馆学硕士,现在八十五岁了。我问她是要去哈佛书店吗?那里是我最喜欢逛的。她说不是,她回家,她家离哈佛很近。住在哈佛附近的,几乎没有没有高等教育文凭的人。那些街上,几乎皆“鸿儒”,而无“白丁”。火车到了哈佛广场站,那个女人对老太太喊,“到站了!”老太太起身一起下车了。原来她们是一起的。

“也许是老太太的女儿?怪不得她和我说抱歉呢。有这样的女儿,实在太丢人了。希望是她女儿精神上有问题,这样可以有个合理解释。”我对儿子说。儿子说,“有极个别的人本身就是喜欢找事。这样的人,不理会就是了。”“或者,是更年期,”我说。朋友圈里,我这个年龄的,大家前赴后继地进入更年期,但我们好像也没有这么讨厌啊!不过,她使得她旁边的我们这些乘客好像成了同盟-黑女人下车时,转身对她凶了几句,然后转头向我胜利般地笑了笑。我在哈佛后面一站下车时,白人男孩笑容满面地祝我有美好的一天。

“今天一天好像很有趣呢,假如不心疼因为改机票和申请加急护照花的钱的话,”到家后,我跟儿子说。“生活中狗屎事情总是会发生,但是,不要让它们影响自己过日子。”儿子给我上课说。“祸兮福所倚。如果不去申请护照,我们不会去NORTH ENDHAYMARKET,不会有我们俩在一起愉快的时间,如果火车上没有这个凶女人,你不会看到周围大多数普通人的友好。就算花钱买了有趣的一天吧。”儿子继续道。

我心里想,虽然申请护照是花你自己的钱,但改票花的是我和爸爸的钱啊。过去几个月,他接远程编程项目,挣了不少钱,有自己的信用卡。虽然说,假如提前哪怕一天检查护照是否在,也不用这么慌乱,不用花加急的钱,但是,象孩子说的,发生的就发生了,要把任何的挫折和意外,当作有趣的体验。而我,把这一天详细记下来,也算是以所失换所得吧。平常的日子总是这些琐碎。可这些细细念念一旦被记下,却也使得人生虽然看起来乏味可陈,却也总留下些可以品尝得有滋有味的瞬间。

2019621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近三十年前赴美,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现居剑桥市哈佛和麻省理工所在地。


诗 歌

紫君诗选

紫君(美国)

 

泪花中的霓虹

 

忘不了

母亲走时

那种渴望一直延伸到天涯

我只想紧紧攥住这渴望

把天涯挪到她床前

 

泪花枯萎

已无法撑起思念的空间

于是躺下吧   成河也成海

 

天堂有霓虹

倒影在河里在海中

我相信

捧起一朵浪花

就会看到一个灵魂

在摆渡

摆渡到天涯

2019.4.18于纽约

 

膏肓

 

膏肓  一针灸穴位

不知尝过多少刺痛

可从未听到你呻吟

 

上下五千年

兵家胜败山河得失

你是必争之地

守住要塞

你扎根营盘荣辱不惊

 

有人想弃守

因你已无退路

有人却坚守

直守到花影爬上云梯

 

你不想做无人知道的

小草

拔一拔节

就记住了担子的分量

丝毫不差

2019.4.18于纽约

 

寂静中喧腾的事物

 

据说

寂静中

往事从不给自己上锁

 

某年某月某日

记忆的残片被一束春光捂热 

木棉花  红光闪耀

与战斗的硝烟一起喧腾

 

伪装过的大卡车载着伤员 

疾驶在通往后方的途中

一声轰鸣   你被甩出车外

本该被压伤   截掉双腿的是你

而你   把座位

让给了那位爱笑的老兵

 

如今  你喜欢躺在夕阳下

用病房里洁白的床单  裹紧

风烛残年

生怕一不小心

一些喧腾的事物冲出

虚弱的身体

2019.4.16于纽约

 

作者简介 笔名:紫君,原名:李志军。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在国内任医生,现在美国工作。凤凰诗社美洲总社荣誉顾问,海外凤凰诗社副主编。喜欢与美有关的一切事物,如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美饰……也喜欢以笔墨抒怀。原创诗作散发于纸刊和网络平台。


散 文

家乡的芝麻豆子姜盐茶

陈青延(中国·湖南)

 

虽然我走出乡村,落身城市二十多年,但家乡的芝麻豆子姜盐茶,却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进入车站、码头和商店,看到提篮姑娘与大嫂,叫卖芝麻豆子姜盐茶的时候,家乡的农家来了客人,用芝麻豆子姜盐茶招待客人的礼节与风俗,令我记忆犹新。

故乡的人,家乡的水,无不时时刻刻在牵动着我的情怀。

我的家乡在湘北的农村,那里位于洞庭湖的“锅底”,水量充足,土地肥沃。每年农家播种的芝麻、黄豆和生姜都会获得一定的丰收。也不知道从何年何月何日起,我家乡的千家万户农家,都会将家里的芝麻豆子炒熟,用塑料瓶或瓷罐装下,密封好,等到家里来了客人,就会切上姜丝,拌上一点盐,从瓶罐里拿出芝麻豆子,给客人每人泡上一杯芝麻豆子姜盐茶。这是我家乡农家世代传承下来,一种热情待客的习俗。

来客落坐以后,不管是坐在堂屋客厅的,还是坐在禾场上的,大都起身接过主人递过来一杯芝麻豆子姜盐后,有的坐下来,边喝边谈话;有的坐下来,将手里的一杯茶放在自己坐的凳脚下,让茶凉一凉再喝。

记得我小的时候,见家里来客人,经常缠着母亲,扯着母亲的衣角,嘴馋地央求着母亲也给自己泡一杯芝麻豆子姜盐茶。

那时节,我年少不懂得喝芝麻豆子姜盐茶的方法,每次将一杯茶水喝完,芝麻豆子姜丝都会粘在杯底上不下来,我只得用手将杯底的芝麻豆子姜丝抠到杯口,倒入口里。那神气,好像前世没吃过芝麻豆子姜丝一样。

家乡的芝麻豆子姜盐茶有三种。一种是纯芝麻加姜丝、茶叶和盐泡的茶;一种是纯黄豆加姜丝、茶叶和盐泡的茶;另一种是芝麻豆子姜丝茶叶和盐混合泡出来的茶。

在我的老家农村,农家除用芝麻豆子姜盐茶待客之外,还有一种习俗,只要家里有人感冒了,就会泡上一碗芝麻豆子姜盐茶,给感冒的人服下,发汗排毒。这是我老家农村的乡亲们治疗感冒的一种小偏方。

社会向前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如今,在我家乡的农村,农家的芝麻豆子姜盐茶,不仅仅只是家里用来招来客人,给感冒之人发汗排毒的一种茶食,而且还有不少的农家用塑料包装将芝麻豆子姜丝,包成一小袋一小袋的,用机子封好,使之成为商品,投放市场卖钱了。


作者简介 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花香心悦,六十年代出生,湖南省南县广播电视台副科级干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一九八三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政府采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煤炭报》《光明日报》《中国石油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社区报》《湖南日报》《天津日报》《人民代表报》等两百余家报刊。


诗 歌

那时的你,还有星星

季俊群(巴西)

 

专业枯燥

夏日江南,没有一丝风

你的长裙,飘起青春的幻想

偶然擦肩

淡淡的清香

那双灵动的眼睛

撩拔着内心深处

青葱岁月,流成一条爱河

 

等课间

倚在黄昏的路上

期待夕阳下诗意醉起

 

一次次的无眠

我把心愿寄托在校园上空的星星里

梦境中红豆开始发芽

 

作者简介 又名季军群,笔名子禾,旅居巴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二十一世纪名人网》实力诗人,凤凰诗社美州总社执行社长、微诗社社长、总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诗歌》《长江诗歌》《山东诗歌》《湖北诗刊》《辽宁文学》《清远日报》《中国诗人生日大典》《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凤凰诗刊》韩国《东北亚新闻》《同胞文学》新西兰《先驱报》美国《新大陆》《海华都市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纸网刊。


旧体诗

周厚春旧体诗五首

周厚春(中国·岳阳)

 

七绝夕阳(新韵)

 

斗大红阳落山归,

湖天绚烂云霞飞。

莫愁夕阳西下去,

明晨一早即朝晖。

 

七绝林间合唱团(新韵)

 

莺歌鹊唱桃花林,

乐曲中西交响音。

坐地迷听时辰短,

云黑雨落方才惊。

 

七绝莲塘奇景(新韵)

 

雨落莲塘叶戏珠,

红鲤荷下嘴接茹。

罕贵须臾摄入镜,

一字一奇进诗书。

 

七绝平台新事(新韵)

 

君庭户外辟蔬园,

果柿瓜茄相应全。

二月初旬已栽种,

如今请问可尝鲜?

 

七绝三月溪水(新韵)

 

溪中水笑扑扑香,

径过桃林花树旁。

掬把清流洗手脸,

路人欣近耸鼻腔。



报纸版面


征 稿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胜选连任的佐科维总统

当选总统佐科维:让二三十岁年轻人当部长

东南亚恐怖组织伊斯兰祈祷团首脑在印尼落网

选委会昨正式宣告佐科维当选下届印尼总统

习近平在大阪祝贺佐科维再次当选印尼总统

宪院裁定现任总统佐科维胜选 普拉波沃认输

印尼迁都全国对话会Ⅱ:优先建设总统府

印尼知名女演员凡妮莎昨被判处五个月监禁

印尼总统大选纠纷案明宣判 数万军警联手维安

东盟峰会促RCEP谈判“小马拉大车”不舍昼夜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4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4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9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