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诗歌不会使她毁灭,诗歌使她免于毁灭!

史金霞 体验大地 2019-10-12

点击上面蓝字”体验大地“关注本公众号


小寒的诗歌,清晰地记录了她11年间情感、心灵和思想的成长,是一个人的诗歌史。无论从教育、还是从人的成长,她的诗歌,都给人以生命的善意、美好与力量。



对得起生命的礼物

史金霞



1


“妈妈,您辛苦了,谢谢你无条件付出,原谅我曾一度无视这永远的不变的港湾,我会更加珍惜你!我爱你!”


这是小寒在2015年5月7日,母亲节前夕,写给我的。回顾我们母女一起走过的路,我是感到惭愧的,“无条件地爱”,我常常会忘记这一点,该请求原谅的人,是我。


回顾孩子这17年的辗转流离,愧疚从心中涌出:


“说什么感谢啊,孩子,妈妈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一直都没有好好保护你,非但没有好好保护你,还带给了你如此之多的生离死别之痛,失落悲愁之苦!我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所有,由我而加之于你的伤害,都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感谢你,孩子,感谢你,无条件地爱我,信任我,依赖我——给我机会,让我和你一起成长。”


我为她所做的一切,出于责任,出于爱,不如说,是为了弥补,为了挽救,为了赎罪。


如果说,这17年中,我还有些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应该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一直将自然、书籍和音乐这三样东西,为小寒保管珍藏。也因为这些,她才得以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找到了确立她生命的三样东西:诗歌、绘画和音乐。


小寒的诗歌,清晰地记录了她11年间情感、心灵和思想的成长,是一个人的诗歌史。无论从教育、还是从人的成长,她的诗歌,都给人以生命的善意、美好与力量。它绝不是玩弄技巧的无病呻吟,而是饱含着生命热情的一个真实的独特的人的声音。阅读这些诗歌,一个孩子从6岁写到17岁的诗歌,这些饱含着泥土气息生活滋味的稚拙的诗歌,作为她的母亲,我欣慰于诗歌对孩子的成全救赎之力量,作为她的读者,我体悟到诗歌之美,也发现了远远大于诗歌的东西。


经过北大出版社曾健先生(大风清扬)的推荐,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的吴斌荣女士读到了小寒的诗歌,为之深深感动。2014年8月,她们甚至专程从上海赶到苏州,就是为了亲眼看看小寒,和她聊聊天……


如今,小寒的诗集——《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就要出版了。



 

2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从此就要成为一个诗人。


就像一个老师比一个语文老师更重要一样,一个人肯定比一个诗人更重要。


《上课记》的作者,诗人王小妮老师,就不主张孩子成为诗人:“为什么总要有人成为诗人呢,一代又一代,敏感给予这个群体的,总是多过别人的承受,这已经变成了逃不掉的循环。”(《王小妮:我们需要更多的诗人吗》)


但是,小寒之于她的诗歌,与其说是我引导她写诗,不如说是她自己选择了诗歌这种表达自己、救赎自己的方式。我所做的,只是没有去阻止。


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他个人的表达方式,写诗,画画,唱歌,听音乐,运动,下棋,发呆……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可以借此建立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就不至于使生活过得太难捱,就有可能获得面对生活中种种疼苦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而不仅仅是忍受。因为,保持热情,保持热爱,保持对美的感动与向往的激情,就会产生创造的动力与愿望,而一个钟情于创造而不是毁灭的人,不管他是诗人、画家还是音乐家,也不管他是官员、商人还是农夫,他都会成为一个为了活得快乐幸福而勇敢地活下去的人。


是的,就是这样,慢慢地,小寒长到了17岁,画画、音乐和诗歌,逐渐地成了她表达自己的方式,创造的方式,也是救赎成长的方式。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的孩子,她有愿望,出版自己的诗集,身为母亲,我愿意尽力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


还有一种观点很常见,那就是“写诗的人过于敏感会带来更多痛苦”。我却不认同。


痛苦,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孩子们的痛苦,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多就能多,想让他们少就能少的。每个人成长中所经历的痛苦,很难归罪。作为母亲,我认为自己对于孩子负有罪责,但是,作为我父母的女儿,我所承受的这些痛苦,又可以归罪于谁呢,如果我归罪于我的父母,那么他们将近70年的人生历程中,所罹受的一切,也继续向上问责吗?如此下去,每个当事人,都是无辜的,每个造人者,都是有罪的。那么,罪是不是也同样,可以代代相沿?


所以,人的命运,是有其难以掌控而必然存在的悲剧性的,我的小寒生长在我的身边,承受我带给她的痛苦,同时,也会罔顾我的规劝,而自己给自己制造新的痛苦,同时也会给我带来痛苦。而假使她生长于他人之手,也势必会有另一种痛苦,恰如会有另一种欢乐一样。


对于命运,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休论公道”。挺住就是一切,并与生活达成和解。


而且,我也不认为写诗的人,就会比不写诗的人,格外地多承受痛苦。不同的人,会有对于痛苦的不同定义,而不同的人,所承受的痛苦,种类与程度也是不同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作为父母,与其想着避免让孩子承受痛苦,倒不如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承受痛苦的勇气、增强孩子感受美好热爱生活的能力。


这一点,诗歌就可以做到。当然,其他的,纯粹的,美好的,那些可爱的东西,也可以做到。


既然我的孩子选择了诗歌,我就支持她走下去。




3


也许,小寒真的会成为一个诗人,如诗人王家新、蓝蓝和张文质所祝愿与期望的那样,“走一条远路”,成为“汉语诗歌可期待的未来”;也许,她会如画室老师所祝愿的那样,考取美院,并最终成为一个画家;也许,她会像她现在所想的那样,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在博物馆里,举办她的个展;也许,她会开一家书吧,花店,或者成为服装设计师,插画师……


其实,这些真的不重要,“君子不器”,我们活着,不能为了追求一个具体的职业而奋斗终生,而且,这些具体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和安排,上帝的骰子没有掷出之前,谁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渴望拥有一个水晶球,让我看到未来,看到未来我会和谁共度人生,看到未来小寒会长成什么模样。小寒也曾经多次跟我讨论人生,探究命运,思考冥冥中是不是有天注定,甚至想知道,她现在的决定是足以改变未来的偶然,还是早已被设置好的必然……人间自有天意,注定不是我们所可以控制。我们所能控制的,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常常会对孩子说,要以感性去热爱生活,而以理性去解决问题。我希望她在生活的历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而不是遭遇更多的被问题所解决的沮丧和无奈。当她真正地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是梦想而不是目标)而自觉地奋斗,当她不再是被妈妈推着拉着扯着的那个哭哭啼啼不想长大的孩子了,她才是自己迈出了勇敢面对、自信顽强、坚实勇毅的第一步!


小寒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她写诗,因为她爱诗歌与写作,她画画,因为她热爱绘画与艺术,她弹琴,因为她热爱音乐。她不是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成为诗人考取美院成为乐手——而做这一切,她完全是出于自己对它们的热爱。


这三样,除了弹琴她不需要面对考试,写作要面对考场作文,绘画,要面对艺考,而只要有考试,尤其是目前,考试的观念、形式、题目甚至批卷,都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有可能会磨损人的灵性与激情的“考试”,身为教师和母亲,我首先必须理性地对待它,研究它,攻克它,在备考过程中,培育呵护孩子的灵与情,帮助孩子强大,孙子兵法云:“善战者,致敌而不致于敌”,考而不死是为神!


所以,当我看到,她为了实现梦想,能为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能每天主动在学习的时候将手机放到他处,能反复研磨数学题能在去画室的路上背英语单词背名言名句……我知道,她已经可以理性地去解决问题了。这些不是什么苦难,它们就是问题,是每个人成长中,必须去勇敢面对,自己去解决的问题。


我很欣慰地看到,小寒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


还记得2015年小高考前夕,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我们一起散步回家。我问她:“小寒,妈妈确实不能理解,为什么你明明理解了,也都默写了的知识点,比如史地政物化生,甚至包括语文的名句,怎么过两天你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呢?既然理解了记住了,就不该这样啊?”


小寒答道:“因为我是一个创造型的人才,我不擅长记忆。你看我写的诗,我画的画,我拍的照片,角度都很独特,都是与众不同的。”


作为一个一直以博闻强识而自傲的记忆型人才,她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


创造型的小寒,顺利地通过了小高考,她的小六门成绩,达到了985和211综合性大学、以及央美等八大美院对艺术生的成绩要求。同时,她晋级第十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江苏赛区决赛,南京大学决赛后,她又入围北大全国总决赛。


此时的她,正在认真地读书,里尔克、阿赫玛托娃、尼采和凯尔泰斯·伊姆莱、菲利普·雅各泰、耶麦、帕斯捷尔纳克、特朗斯特罗姆、茨维塔耶娃、奥斯汀、塞万提斯、张爱玲、王小波……和她一起坐在床上。


遥遥地看着她的背影,我不禁想起她在小高考结束当天所写的那首诗:

深陷其中

是的,我是强大的

不畏惧背后烈火燃烧

前方的天际已泛红

在我的眼里倾盆大雨下着

浇灭所有能被毁灭的明天

这会让每个人都满意,无怨无悔

而这之后,我的心会随之离去

走进温暖美好的黑暗

2015年3月29日15:38分


如诗中所预言,小高考结束后,她走进了“温暖美好的黑暗”。


每周三、四、五的中午,人最疲乏时。她都要背上书包,穿越园区,横跨市区,去学画。每天,她都会说,路上都快睡着了。每天晚上,她回家后,吃完饭,先弹吉他,再写作业、画速写,常常会累得倒头和衣睡去,第二天早上6点多钟,又被我喊起。而每个周末,她早上7点钟起床,乘地铁倒公交,赶到画室去上课,晚上归来,学吉它,写作业。


那么,如此勤勉地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




4


人要有追求,但是,不能为追求所控制。


奥斯卡影片《爆裂鼓手》中的男孩安德鲁,一开始就是为“成为名垂史册万众瞩目的鼓手”这个目标所控制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不珍惜亲情爱情不在乎友情,对目标的疯狂追逐中,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伤害家人而不以为意,可以视女友为负累并一拍两散,可以对乐队中其他的乐手视而不见乃至幸灾乐祸,甚至,可以不顾自己的死活。这个目标,疯狂地控制了他,使他不能过完整的生活,直至濒临崩溃。


好在影片总是峰回路转,后来,在挚爱他的父亲的努力下,他意识到了,尝试做出改变:重新演出前,终于鼓起勇气电话妮可,邀请她去观看演出,他希望妮可能够成为他摇滚之路上的倾听者陪伴者,他不再想孤独一个人了。可是,妮可已经有了一个不喜欢摇滚的男朋友……在演出时,魔鬼老师揭穿真相并报复戏弄而激怒了他,但安德鲁没有像之前一样,冲上去撕咬这个老师,而是下台去,拥抱亲吻自己的父亲。然后,再次上台,反戈一击,爆发小宇宙,演绎爆裂鼓手的传奇。


也许有人会赞叹,说是老师激励了他,而我却看到,是爱,救赎了他。我想,他不会再鄙视自己的父亲,也会拥有自己的朋友,即使妮可不可能再回到他的身边,他也一定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人,如果被一个目标控制住,哪怕那是一个崇高伟大的目标,也会使人异化,乃至疯狂。生活,是完整的,人,应该是有血肉的,七情六欲,活色生香,丰富温暖,才是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既非天使又非禽兽,而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常常却表现为禽兽。”


同为奥斯卡影片,《爆裂鼓手》与《鸟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在于,男孩子从爱中得到了救赎,而鸟人先生以及他百老汇里的朋友们,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陷于名利泥淖中,难以自拔,毕竟,成年人中了极深的毒,是不大容易排毒的。


所谓功成名就,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就像魔戒一样,是会让人变成咕噜的。


在这一点上,我也是个中毒很深的人,远远比不上小寒。


曾经,我自傲于我是个开明温和的母亲,不苛责孩子的分数,给她自由的少年时代,而后来,我又懊悔于我不是虎妈,不曾在她的童年和少年对其施以严格的督管,让她养成训练有素分秒必争的习惯,以致使她的中学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如今,我不得不庆幸,我还是选择了一条适合她的道路,尊重是对的,保护是对的,等待是对的,陪伴是对的,所有忍受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小寒,既追求梦想,又享受生活,珍惜朋友和亲人,思考爱情与命运,却从来没有追求过所谓的“成功”。



 

5


 过去一年里,不断有诗人自杀的消息,从打工诗人许立志,到大学老师陈超,再到90后诗人王尧。


关于诗人之死,也是我和小寒经常谈论的话题。


舆论界喜欢美化诗人之死,也喜欢夸大诗人之死,好像诗人就等于疯子,是不健全的人,注定无法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举目世界,自杀者绝不仅限于诗人,过去一年,自杀的官员和商人,比诗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了。而诗人一旦自杀身死,却顿时在俗世产生了光环,会被崇拜,被赞美,被过度解读。


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必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甚至有时候,是一念之间决定生死。不管他是学者、官员、商人、农人还是诗人,自杀都是生命的悲剧,美化诗人之死,把诗歌与死亡划上等号,是媚俗的,愚蠢的,也是不道德的。看看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诗人,其中更多的,是通过诗歌与世界建立了深广的联系,比如,小寒所钟爱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他以84岁高龄辞世,他的葬礼,成为诗人的荣耀。


对于小寒,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深信,诗歌不会促使她毁灭,恰是诗歌,使她免于毁灭。是诗歌,使她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使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悲剧”,也敢于面对一个时代的“荒凉”。


与其说,诗歌(或文学)让人痛苦,倒不如说,许多人是因为痛苦而选择了诗歌(或文学)。而我要说,为什么不因为爱而选择呢?这么美好的东西,不要把它仅仅变成排遣痛苦寂寞的工具,让它成为创造美、呵护善、追求真的源泉吧!这才对得起我们的生命,对得起诗歌。


所以,蒋筱寒,这个17岁的孩子,才会在那首写于2015年除夕的《十年》一诗中,如此感谢:“即使在最深的夜里,当我看见那颗璀璨/即使海草如发般缠绕/这颗星依旧引导着我/解开我,或救我。”


此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寒坚持要用《礼物》命名这部《蒋筱寒诗选2004-2015》。因为,这诗集,不是她成功的标志,而是她献给成长的礼物,献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是为序。


史金霞  苏州       

2015年5月7日夜至8日10:51初稿

5月20日再改

7月9日改定



17岁的小寒

影:蓝义


这本诗集,原定于2015年秋季出版,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约出版。及今,终于要与读者见面,兹录原序,以飨读者。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蒋筱寒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微信扫码订购

《礼物:蒋筱寒诗选2004—2015》

小寒和妈妈双签名版



与我们同行

咨询详细课程

欢迎加入史老师粉丝QQ群:

331276285

扫描二维码,关注史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体验大地(sjxtydd)



今天所有的努力

未来都不会被辜负


【史老师已开出课程】


 寒假中学生论文读写课

《你也可以叩响命运的门》


❷ 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第一期

《跟史金霞老师学语文,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❸ 中学生综合读写课第二期

《来,共赴一场惊人的旅行!》


❹ 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第一期

《人之初:韶光莫负读好书》


❺ 跟史金霞老师从小学读到大学第二期

《那些美好的人与事,一齐向我们走来!》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父母自救,孩子得救

《史金霞:给家长的十二堂课》


点击课程题目

即可查阅该课程规划

打开课程规划页面最后

之淡蓝色“阅读原文”字样

即可购买该课程


来!

以心发现心

来!

以火点燃火

 

 经夏至秋复历冬

生长收藏共成就

这一场

 

●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所有课程,尽收眼底

各取所需,共同成长

详情咨询,请加入史老师粉丝QQ群

331276285




微信扫码,赞赏支持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史老师

所开设网课尽收眼底

请按图索骥各取所需

欢迎加入我们的QQ群:331276285

咨询课程,日常交流

彼此支撑,共同取暖

史金霞

微信公众号:体验大地(sjxtydd)

新浪微博:@苏州史金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