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走?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的发展从1980年代到现在,其实并非坦途。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会认为理所当然。但是回望过去中国经济的历程其实才会发现,“鬼门关”已经闯了好几次,只不过每次都闯过去了。
而历次闯关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改革的时机,痛下改革的决心。

之所以说2024年又是一个新的经济改革节点,是因为从历史之中就能看到对应的规律。
让我们回顾一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每一个重大改革的时间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其实并没有直接开始发展商品经济,光收拾烂摊子、进行思想解放就花了四五年时间。1980年,刘少奇得到平反,这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为后来市场经济的起步奠定了政治基础。

1980年,经济领域也发生了极其重大的改革,就是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理解其中意思,说简单一点就是农村的土地开始变成现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的模式。在那之前,土地都是由国家和集体运营,农民在地里劳动是直接为集体劳动,没有“这块地是谁家的地”这一说。

所以我们应当把真正的发展起点从1980年开始算。

1981年开始,城镇的私有经济探索也开始进行局部试点了,一些试点沿海城市开始对外国开放。从此以后经济的各个领域和节点都开始被逐步激活,这一周期持续到1988年。

为什么是1988年?因为那一年有一件大事:价格闯关。

此前的8年经济改革,一直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价格双轨制。即计划经济和计划外经济(市场经济)并存。生产计划内的产品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企业完成生产指标后,还可以生产计划外的产品,按照市场自由定价。这是一种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方案。

著名的“官倒”也在这时候产生,即一些有关系的人掌控了计划外经济那部分的产品再高价倒卖,造成社会不满。 
于是价格闯关就成了必须过的一关。但是直接过渡到市场经济,肯定是有风险的。当时产品基本上都供不应求,一旦放开必然迅速上涨,造成通胀,而当时通胀其实已经发生好几年了,再通胀的话就很难办。

当时的领导集体选择了决断:既然改革开放,就不能犹犹豫豫,于是1988年夏季就放开了。果然物价立刻飞涨,老百姓开始抢购商品,当时抢200公斤食盐的都有。像稀缺的电视机等电器,我按照当时的工资购买力推算了一下,一台电视机仅涨价幅度就可以达到一个普通人约半年的收入。

 

价格闯关因为效果不好被紧急叫停。其后为了防止通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推出一些政策去反冲严重的通胀,比如定期存款的保值补贴,即通货膨胀蒸发的钱,公共财政给你补。同时,货币政策明显收紧。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在敢于冒险和大刀阔斧的政策下,价格闯关虽然造成了严重通胀和抢购潮,但经历不断的政策调整,最终还是闯过去了。1990年开始,中国的商品价格终于全面走向了市场定价。

1990年前后,中国经济各方面其实相当凶险。比如当时也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即“三角债”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也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在扩张,但需求不足,这种不平衡造成产品严重积压和亏损。

现在常提的产能过剩,其实那时候就发生了,但当时一没有内需,二对外开放力度还很小,缺乏“去库存”的条件。

另外,地方保护主义顽固,导致“拖欠无所谓”,甚至“拖欠有利”的思维流行,地方企业和单位对欠债有恃无恐。

可以说,1990年的三角债,就是当时版本的“地方债”。当时全国有90%的企业被卷入三角债,工业企业债务在1990年高达当年GDP的11%,十分惊人。要知道,现在中国房地产占GDP比重也就7%左右,可见当时债务危机有多么严重。
当时,许多企业都已经不再生产,而是以要债为主要工作内容。许多员工被派遣出去讨债,火车、汽车上随处可见。

当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单位,都没有了信用也不在乎信用,大家安安心心做“老赖”,因为都想着最后总有中央财政托底。1991年如果再不改革,国民经济会面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最后,三角债改革这个“鬼门关”之所以也能闯过去,主要是因为朱镕基副总理的雷霆万钧

首先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先通过充分的调研摸清楚债务的核心和源头。其次是通过轻重缓急的安排,分阶段、分层次化债。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是朱镕基靠自己的魄力用“铁拳”完成的。

在东北,他召集所有国企、银行和单位负责人,当场下死命令提出整改方案。另外,他也提出一整套化债的“组合拳”措施。只用了26天,就基本解决东北这个"三角债重灾区"的问题。
为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怠惰,朱镕基还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电话会议,向全国各地政府下达了口气强硬的"军令"。

三角债的化解,是朱镕基饱受赞誉的一个改革成果。
三角债问题化解后,经济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整个社会还处于一种迷茫和低沉的状态,缺乏对未来的信心,于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成了新的“改革转折点”,提振了全社会的信心

这里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可以从价格闯关、三角债化债和1992年南巡看出,在经济发展遇到重大阻碍的关键时刻,为了改革目标要有魄力去冒一定的风险,或者进行系统性大刀阔斧的改革

像价格闯关虽然作为单个决策是失败的,当时的领导人也进行了反思,却为后来的进一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其后的分税制改革、1998年国企改革、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每一次都是面临重大的未知或者“鬼门关”,但每一次都得硬着头皮闯。
因此第一要有胆量,要敢于冒险,不能因为害怕造成社会不稳定,就拖着不改革,问题只会越拖越严重。另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也要明确,要让全社会对改革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共识。比如当年改革的目标就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要依靠智慧,摸清问题真正所在,并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那些年每一次的改革,其实都少不了背后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的意见与争鸣。虽然有时候意见相左,但都是基于科学而非意识形态的争论

现在的一些经济疑难问题:地方债、产能过剩、国际挑战增加、经济结构问题、内需不足,还有最核心的问题——信心不足,其实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曾出现过。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就蕴藏在历史之中。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 


从北极鲶鱼到福利彩票:他们已经完全不装了

基建狂魔的代价

风景哪边更好?2023全球经济盘点(中国篇)

中国的财政到底得养多少人?说出来吓一跳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