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成功是大明孤臣还是割据军阀?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现在,我们将郑成功奉为民族英雄,这是从他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功绩来说的。
然而,从明清易代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所作所为来看,郑成功是一个十足的军阀他似乎无意过多地陷入这场战争,而是和他的父亲郑芝龙一样,把郑氏家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郑成功从来就不是大明王朝的忠臣,他首先着眼的是维护以自己为首的郑氏家族和东南沿海部分士绅的利益明、清双方谁能让他割据称雄,他就奉谁为正朔
但是,清廷的目标是征服全中国,自然不能容忍郑成功割据称雄。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站在软弱的南明朝廷一边,做一个明臣,借明朝的名义扩充自己的力量。

所以,郑成功做明臣是有限度的,他并不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南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

下面,我就简单梳理一下郑成功起兵后的所作所为,各位就能明白上述所言。

郑芝龙降清之后,郑成功便在福建沿海扛起了抗清大旗,经过数年的发展,他拥有了一支人数庞大的军队,逐渐在厦门、金门、南澳等沿海岛屿和小片滨海地区站稳了脚跟。

由于缺乏实力强劲的陆战部队,郑成功始终无法有效地在陆地上开辟一块根据地,这就导致郑军的后勤支援十分困难,有时候不得不通过掠夺来补充后勤给养。其中的典型事件就是1649年前后,郑成功同广东郝尚久部争夺潮州之战。

郝尚久是李成栋的部将,1648年李成栋反清归明,郝尚久也随之归明,永历朝廷封他为新泰伯,命其镇守潮州。潮州紧邻郑成功占据的厦门等沿海岛屿,双方本应通力合作,共同收复福建,永历帝也曾为此颁发过诏书。

然而,郑成功急于解决粮饷来源问题,垂涎潮州是产粮区,意图夺取潮州。早在1648年4月,郑成功就派军队三千余人来到潮州府所属的揭阳县征粮征饷。此后,郑成功多次派遣军队进入郝尚久的辖区,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

1649年12月,郑成功亲率大军大举向潮州进发,到处搜刮粮饷,攻城破寨,俘掠百姓。郝尚久见郑军在自己的辖区胡作非为,愤而出兵阻拦。郑成功便趁机宣布郝尚久叛逆,要出兵加以剿灭,肆无忌惮地打起了内战。郑成功进展很顺利,很快便占领了潮州所属各县,并于1650年6月包围了潮州城。

请大家注意1650年这个时间,这一年正是孔有德、尚可喜、耿继茂分别进攻广西、广东的时间。也就是说,郑成功攻打潮州正值尚可喜、耿继茂二人进攻广东。换句话说,郑成功攻打潮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清军。

1650年2月,尚可喜、耿继茂率军进抵广州城下。3月,南明惠州守将剃发降清。这意味着潮州西面已经归附清朝,同永历朝廷隔绝;东面又遭到郑成功的进攻,他一怒之下决定叛明降清。

6月25日,郝尚久向尚可喜、耿继茂上表请援,尚、耿二人当时正屯兵广州城下,无兵可派,便要求福建漳州总兵王邦俊出兵援助。王邦俊当即率军入潮,会同郝尚久部击败郑成功,迫使郑成功退回厦门一线。

郑成功攻打潮州,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更加鲜明地说明郑成功的鼠目寸光。他只知从自身利益出发,妄图夺取本就属于南明朝廷的潮州府,扩张自己的领地,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迫使郝尚久将潮州这块富饶之地献给了清廷,加速了清军侵占广东全省的进程

由此可看,郑成功和其他南明军阀并无二致,甚至和他父亲郑芝龙也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此事尚不足以说明郑成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阀的话,那么他“遥奉永历”将有力地证明他的私心自用。

隆武帝朱聿键死后,郑成功一直沿用隆武年号,尽管在他驻地附近还有一个鲁监国政权,但他还是尊奉一个死人,不承认鲁监国政权。

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鲁监国政权,这个政权是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建立的,和在福建的隆武政权对立。1646年2月,清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占据浙江的鲁监国政权很快便土崩瓦解,但这个小政权并没有灭亡,而是转移到东南沿海岛屿继续展开抗清斗争。

这个时候,郑成功并不知道在两广地区成立了永历政权,所以如果他心存灭清扶明之志,此时他应该接受鲁监国政权的领导。但是,郑成功以尊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鲁监国的领导。

当然,我们不能强求郑成功一定要接受鲁监国的领导,毕竟隆武帝对郑成功有着特殊的知遇之恩,不仅赐姓朱,改名成功,而且授为总统使招讨大将军,仪同驸马,协理宗人府事。作为一个臣子,能得到皇帝如此宠爱,实属罕见,郑成功因此对隆武帝怀有特殊的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郑成功自称大明臣子,与鲁监国的军队协同作战总不是什么难事吧?然而,他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

1647年11月,清廷再度派遣大军南下会剿鲁监国政权。鲁监国抵挡不住,派人向郑成功乞援,郑成功依旧以拥戴隆武朝廷为名,拒绝向鲁监国派遣一兵一卒,就连粮食都不愿意援助。这导致鲁监国孤立无援,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1652年正月,在东南沿海苦苦支撑多年的鲁监国政权终于到了崩溃边缘,鲁监国带着他的残兵败将来到郑成功的辖地厦门避难。郑成功以藩王之礼接待了鲁监国,然后将他的军队分化、瓦解、吞并。至于鲁监国,则在不久之后移居金门。

1662年11月,鲁监国在金门善终。这里多说一句,早在鲁监国死的前一年,永历帝朱由榔就在云南遇害,当时就有人上书鲁监国,请求鲁监国“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得不到郑成功的支持而作罢。

这个时候,郑成功心心念念的隆武帝已经死了十六年,他遥奉的永历帝也死了,只有鲁监国朱以海有资格扛起抗清大旗,而且鲁监国就居住在他的辖区金门,但是郑成功就是不同意

试问,如果郑成功真的以复明大业为己任,为什么在隆武帝和永历帝死后依旧不愿意尊奉鲁监国呢?这又回到了上面的答案,因为郑成功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他是一个纯粹的军阀。

至于郑成功“遥奉永历”,那是1648年事。当年6月的一天,郑成功得到了永历帝登基的消息。郑成功举手加额说:吾有君矣!于是排设香案向南而拜,从此遥奉永历正朔。

那么问题又来了,郑成功为什么一知道永历帝被拥戴的消息就奉其为正朔,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却置之不理呢?关键就在于“遥奉”二字。

永历政权远在西南,与郑成功关山阻隔,相距遥远,奉其为正朔不会影响自己的独立性。相反,鲁监国同样在东南沿海,如果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就等于真的给自己找了个皇帝,这是郑成功所不能容忍的

郑成功既想在南明的旗帜下开展工作——这样他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征兵派饷;又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当一个“土皇帝”。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郑成功才会选择“遥奉永历”。

梳理了上述史实以后,我们就能明白,郑成功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军阀,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明、清双方谁能让他割据称雄,他就奉谁为正朔”这句话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