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黄瓒辉:为什么是尾焦点?

黄瓒辉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140期)为什么是尾焦点?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为什么是尾焦点?
黄瓒辉中山大学中文系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黄瓒辉.为什么是尾焦点?[J].世界汉语教学,2024,(02):191-203.


摘要: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时段 来”“X时段 ”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的使用,以及句中“X时段 来”和“X时段 ”不同的信息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的解释作用。

关键词:尾焦点;谓语焦点;信息结构;“X时段 来” “一直” 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形式语义学的汉语研究与形式语义学理论创新”(项目编号:22&ZD295)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世界汉语教学》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下面这两个例子是徐烈炯、刘丹青(1998:95)用来说明汉语“句子末尾通常是句子自然焦点的所在”的用例。      (1)a. 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b. 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      徐、刘认为自然焦点是具有[+凸显]和[-对比]特征的焦点,指出上面例子中自然焦点分别落在句尾的“芜湖”和“三十年”上,体现了句子尾焦点的特征。之后讨论汉语自然焦点和尾焦点的文章,都会提到徐、刘书中的界定和这两个例子,如鲁晓琨(2006)、袁毓林(2006)、玄玥(2007)等,并且认同他们的判断。可以说,这两个例句“小有名气”。        关于“自然焦点”的所指,文献有不同的解读。从句法树内嵌位置讨论自然焦点位置的,看的是重音位置与可能的焦点投射的关系。从中性语境下重音语感位置讨论自然焦点位置的,看的是认知心理上句中哪个成分最为重要。而用疑问测试讨论自然焦点位置的,则是看句中成分在信息上的新和旧。黄瓒辉(2023)经过分析,认为徐、刘书中的“自然焦点”应该是指非对比性的信息焦点,并建议用[±新]代替[±凸显]来定义焦点。 

如果认为“自然焦点”是信息焦点,我们认同徐、刘对(1a、b)的判断,认为其中的焦点分别是“芜湖”和“三十年”。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这两个句子都是孤立给出的,并未置于特定的语境中,为什么我们能够很确定地说其中的自然焦点或者说信息焦点,是句末的成分呢?假定这两个句子是在说明性语流中出现,即说话人对话题的自然说明,那为什么不能理解为“他”是话题,“他”后面的整个谓语部分都是焦点,而语感上仅句末的“芜湖”和“三十年” 是焦点? 

这篇文章试图回答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对句中相关成分的特定信息功能的分析,指出(1a、b)的信息焦点范围是以“一直”为界的右边。而“一直”右边仅有句末成分“芜湖”和“三十年”在信息上较为凸显,因而成了句中的信息焦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特定功能成分对句子信息结构的影响,指出黄瓒辉(2006)提出的“焦点结构兼容假说”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二.“X时段”与“X时段”信息地位的不同


我们先分析(1)中两个句子的表义。我们注意到,两个句子中都有副词“一直”,同时两个句子中时间成分的表达并不是相同形式。(1a)中是“三十年来”,即“X时段来”的形式,X为时段词。而(1b)中只是一个时段词“X时段 ”。2.1“X时段来”的时间特点及信息地位“X时段来”的时间表达有一个特点,即表示以过去某个时间为起点,延至说话时间的时长为X,且相关的事件或状态至说话时间尚未终止。比如(1a)中“三十年来”表示以过去某个时间为起点,延至说话时间的时长为三十年,且“住在芜湖”这一状态至说话时间尚未终止。而存在于过去的时间起点是可以通过 X和说话时间推算出来的:从说话时间推向过去 X 这么长的时间,就是那个时间起点。下面例子中的“X时段来”也都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延至说话时间 X这么长的时段。(2)40多年来,农垦支援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近3亿元。(3)诚然,改革十五年来,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得到了很多的实惠,对于改革,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心理承受能力,较之十五年前,是大大提高了。(4)邹家华副总理在会上指出,四十五年来,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开发矿业”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献身祖国的矿业开发事业,为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5)但从公元前602年黄河从浚县决口开始,两千多年来累决累迁,决口竟达1593次。那个过去的时间起点,往往是在话语中已经提及的。比如(3)中时间起点是“改革”开始时,(5)中的时间起点是“公元前602年”。(2)中虽然 X 前没有标记时间起点的词语,但前文就是在讨论海南的农垦。而我们知道海南农垦是从1951年开始的,到说话时间(该语料来自1994年的报刊)就是40多年。(4)中 X前也没有标记时间起点的词语,但是回到原文中我们知道会议就是纪念毛泽东主席“开发矿业”题词四十五周年的。下面的例子中,我们把语境中明确给出过去时间起点的句子也找出来了,这样能清晰地看到这些“X时段来”都是表示听说双方正在谈论的一段时间。(6)全国两会胜利闭幕。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三年来,中国石油干成了哪些大事要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 (网络文章)(7)自2020年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文旅局、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六部门联合启动了不文明游园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行动开展三年来,首都文明办组织“小黄人”公共文明引导员19.4万人次,深入150多家公园景区,……(网络文章)(8)因时因势做出科学抉择———我国三年抗疫实践系列述评之二三年来,我国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等不同阶段,……三年来,凭借14亿多人共同筑起的疫情“防波堤”,我国有效处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网络文章)(6)中“三年来”是指前面提到的“国企改革三年”,(7)中“三年来”是指 “自2020年起”的三年,(8)中“三年来”是指“三年抗疫”。因此,“X时段来”表示的都是话域中听说双方正在讨论的某段时间,具体来说是从过去某个时点至说话时止的某段时间。由于是正处在讨论中的,所以具有话题性。这样的时段成分在句中出现,只能是已知信息,而不能成为句子的信息焦点。也就是说,“X时段来”形式的时间表达,在信息地位上没有可选性,表达形式决定了其强制性地要解读为已知信息。2.2“X时段”的时间特点及信息地位再看(1b)中置于句尾的时段成分“三十年”。“三十年”中没有出现后附性成分,所表示的时段无需跟说话时间或过去某个时点关联,仅指一段长三十年的时间。它在时间轴上可以是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任何位置,其时间起讫点也可以是任何时间点。例如:(9)他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是粮食,足足够三十年吃的。(10)属于一、二级伤残的,应付给三十年的年平均工资。(11)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上面这些句子都不表达现实事件,(9)和(10)是情态句,分别表达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11)表示惯常性的变化。因此,其中的“三十年”都不能对应时间轴上具体的定位,只是表达三十年这么长的一个时段。在事件句中,可以通过前后语境成分或者“X时段”前后的附加成分,判断出“X时段”在时间轴上的具体位置。例如:(12)五十一岁的山田总务部长进 M 制作所以来,足足有三十年了。(13)沈某某,男,50岁。患胆石症已三十年。(14)今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5)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年的建设,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早在六十年代,我国就成功地设计、建造过多艘万吨级远洋运输船舶。(16)三十年前,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坚持工作,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向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上面这些句子都表达现实事件,(12)(13)中“三十年”分别指山田总务部长进 M 制作所的时点和沈某某患胆结石症的时点到说话时间已有三十年,由于前文交代了相关人物的年龄,也可以认为其时间起点是其现在年龄减去三十年的那个年龄。(14)中由于用了指示代词“这”,“三十年”所指的时段很明显是回指前文所说的我国建国以来的三十年。而(15)中的“建国以后”和(16)中的“前”(即说话时间之前)都给定了时间参照点。上面这些不同的用法中,“三十年”在句中的信息地位是不同的。在(9)-(13)中,“三十年”都是新信息,处在谓语部分,是前文中没有提到的。(16)中“三十年”出现在文章首句,也是新信息。而(14)中的“三十年”是前文已经提及的,是已知信息。(15)中“三十年”也是前文提到的,因而也是已知信息。可见,跟“X时段来”相比,“X时段”在句中的信息地位是不固定的,可新可旧。但作为纯粹表达时长的成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充当新信息的,且一般置于句尾,如(12)(13)所示。具体到(1b)中的“三十年”,位于句末,告知听话人关于“他”在芜湖住的时长,是新信息。将“X时段来”跟“X时段”的信息地位概括如下:(17)“X时段来”:[-新]                                  “X时段 ”:[±新]因此,(1a)中由于“三十年来”不能是新信息,语感上句中焦点位于句末就可以得到解释了。但(1b)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句子中处所成分在动前状语位置,时间成分在句末补语位置。动前“在芜湖”并不像“三十年来”那样一定要成为话题性成分,它的信息地位是可以有几种可能性的。但是为什么研究者们会感觉(1b)中的焦点成分仅为后面的“三十年”,而不包括前面的“在芜湖”呢? 这跟“一直”的使用有关。接下来我们看“一直”的信息功能。


三. “一直”的语义及信息功能


3.1“一直”的不同位置与句子相应的信息结构先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8)a.他在芜湖住了三十年。  b.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18a)和(18b)的差异。(18a)中没有“一直”,此时很难说说话人想告诉听话人的仅仅是他在芜湖住了多久,语感上包括地点和时间在内都可能是说话人想告诉听话人的“重要的信息”。而加上“一直”后,我们的语感是“一直”左边的“在芜湖”不再是说话人想要告诉听话人的信息了,而是包括“一直”在内的“一直住了三十年”才是说话人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19)他一直在芜湖住了三十年。跟(18b)比,这个句子中地点状语放到了“一直”的右边。对这个句子我们的感觉是,“在芜湖”跟“住了三十年”在“凸显性”上没有太大的差异,不像(18b)那样能明显地感觉到“三十年”是说话人凸显的对象。也就是当地点状语置于“一直”右边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是“他”具有在某地居住的持续状态。当地点状语置于“一直”左边时,表达的则是“他”在某地的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地点状语在“一直”前后对句子的述谓关系会产生影响。(20)许是褚时健看机心切,刚到汉堡的第二天,他谢绝老朋友的劝休,乘飞机前往纽仑堡。……,下了飞机,在纽仑堡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褚时健一行就驱车赶到拜罗伊特。(21)袁姨把她们母女一起接回了家。……,她在袁姨家住了一个多星期就匆匆地赶回北京过春节了。(22)不幸的是1982年(81岁)突然患了脑血栓,在某医院住了半年后,又得了心梗。(23)……,其间杨静曾回港探望母亲,在我家里住了一个时期,这时我才开始跟她成为朋友,逐渐对她的身世多了一点又一点的了解。(24)30年前,白玛卓玛一家从西藏的那曲迁到了沱沱河畔,当时一家人在帐篷里住了15年。1987年后,她家陆续盖了七间房子。(20)中的“在纽仑堡”和(21)中的“在袁姨家”很明显是旧信息,因为前文已经提到事件主人公到了纽仑堡和到了袁姨家。而(22)-(24)中的“在某医院”“在我家”和“在帐篷里”都是新信息,因为这些处所都是第一次提到。因此,“在 NP”在句中的信息地位是依据具体语境而定的。但可以确定地说,它是可以为新信息的。所以,孤立给出的(18a),我们无法断然地说其中只有句尾的“三十年”是焦点。(25)爸爸听说要来抄家,立即向周总理汇报,总理让他躲避到中南海里,被保护起来。从此之后,我父亲在中南海一直住到1969年。等形势基本平静后才出来。(26)约翰由姨妈抚养长大。在她家,一直住到他动身学习,以便日后成为牧师。(27)我走出长老的门,穿过寺院朝自己的住处走去,这夜是满月,我抬头看看月亮,感觉那是盯着我看的一只银色的怪眼,月光带着一股阴森的寒气。第二天,我还是跟申玉菲走了———总不能在寺庙里一直住下去吧。(28)一九三五年九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住了六年,并成为一名瑞典公民。可以看到上面这些例子中,“在 NP”都是在前文语境中已经提及的。比如(25)中前文提到了“总理让他躲避到中南海里”,(26)中前文提到了“约翰由姨妈抚养长大”,也就是约翰在姨妈家长大。其他几例同。

      3.2“一直”的语义语用功能

      3.2.1“一直”的持续义

      黄瓒辉(2001)考察了时间副词“总”和“一直”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根据该文,“一直”表示的“持续不变”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动作的持续不变、活动的持续不变和状态的持续。

      3.2.2“X时段”句隐含“一直”义

      在“一直”句中,当出现了时段词时,“一直”的使用与否其实并不影响句子的逻辑语义。因此,(18a、b)的逻辑语义相同,都表示在芜湖住的时间有三十年。也就是句中即使没有“一直”,时段成分的出现也能保证状态的延续义,只不过没有把持续义凸显出来而已。

      当一个成分不出现也能表达相同的语义时,它的出现就有额外的语义语用功能了。在有时段词的“一直”句中,由于时段词已经表明了延续义,再用上“一直”,就能感觉到说话人有特意强调延续义的意思了。通过“一直”的使用,将“持续不断”义明确地表示出来,凸显说话人特别强调某种状态在某个时间段里没有中断和改变过。因此在(18b)中,“一直住了三十年”都是说话人强调的部分。我们觉得要算“自然焦点”的话,应该把“一直住了三十年”都算上。而实际上我们在说这个句子时,“一直”有着明显可感的重读。由于它们都是说话人强调的部分,我们觉得“一直”能获得重读的这一语感,就能很好地解释了。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语义隐含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直”的语义重要性因时段成分的出现,较没有时段成分的句子削弱了。比如,(38)中两句的意思差别较大,而(39)中两句的意思差别不大。

      3.2.3“X时段 来”要求“一直”类成分共现

      虽然将(1b)中的“一直”去掉,得到的句子也可以说(如(18a)所示),但是(1a)中的“一直”却不能被去掉,去掉后,要加上一些后续句才能构成可接受的表达。

      “换了十个工作”“不停地换工作”以及“尝尽了生活的苦头”,都跟动作行为的反复多次或持续有关。结合(40a)的不合法,可以初步得出结论,“X时段来”要求其后共现的事件表达是跟反复多次或者持续相关的。反复多次或持续保证了事件的复数性。因此也可以说,“X时段来”要求与其共现的事件是复数性的。这种对非单一事件的要求,跟“X时段来”在时段表达上的特点是相关的。“X时段 ”附加上“来”之后,很明显地有一个从时间起点向说话时间延伸的动程,表示与其相关的事件或状态是覆盖了整个时间段的。因此在语言形式上,会要求与历时的复数性事件相关的表达成分共现。这也就是为什么(1a)(即(40b))中“一直”不能去掉的原因。可见,跟3.2.2所讨论的“X时段”句中“一直”可以去掉不同,这里的“一直”不能去掉。当“一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时,其重要性也显现出来。在(1a)中,“一直”的使用满足了“三十年来”这一时间成分对复数事件的要求,表达了事件主体的行为动作在时间上的特征(即跟瞬时相对的延续特征)。这些方面使得它成为句子述谓部分最重要的信息组成部分。但同时,由于“三十年来”也是一个时段成分,它对反复多次事件或持续性状态的要求,使“一直”义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其中。因此,我们也不会觉得(1a)中“一直”所表达的持续义是新信息,只是觉得句末的地点信息是新信息。

        3.3“一直”的信息功能

      以往文献观察过副词性成分在句中的使用对句中信息的分界作用。董秀芳(2003)讨论“都”与其他成分的位序问题时,指出“‘都’可以看作句子中信息分布的一个分界点,‘都’前成分是非焦点信息,而‘都’后成分是焦点信息”。

      “一直”在句中也有这种信息分界的功能。位于“一直”左边的成分是已知

信息,而 “一直”右边,包括“一直”在内,是新信息的范围。也就是“一直”可以看作句中新旧信息的分界线。“一直”可以在句中移动,移动之后,句中相关成分的信息地位也会随之改变。

      “有”开头的句子一般是引入一个新的对象,因此“有”后成分不是话题性成分。所以上面的“一直”句中,“一直”都不是新旧信息的界限。这一点跟上文提到的“都”不同。“都”较为严格地要求其语义关联的对象,通常也是事件主体,是话题性成分。“都”字句很少有类似上面这种与“有”共现的,如例(53)所示,因此“都”的新旧信息划界功能是非常典型的。


四.特定功能性成分的信息功能

4.1特定语义内容决定句子特定的信息结构

理论上说,一个句子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其信息结构是不确定的。然而,句子的信息结构不完全由语境决定。某些情况下,句子特定的语义内容会决定其一般只能采用哪种信息结构。黄瓒辉、石定栩(2008:101)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提到了Lambrecht(1994:18)对意大利语和英语例子的分析。意大利语和英语中的谓词一般都要求主语是一个动前的话题成分,宾语是一个动后的焦点成分,然而意大利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采用标记句焦点结构的VS语序比采用SV语序听上去更自然,而英语中像My car broke down和Her father died这样的句子采用句首焦点韵律形式比采用句尾焦点韵律形式听上去更自然。 

这里所说的意大利语中特定的语序和英语中特定的句首韵律形式,实际上是标记句焦点(sentence focus),而不是谓语焦点(predicate focus)。也就是说,某些特定语义内容的句子更常用作句焦点句,而不是谓语焦点句。比如上面英语中的My car broke down(我的车坏了)和Her father died(他父亲去世了),常用作新闻报道句,而不是对当下讨论的话题"my car”和"her father”的说明。这是因为句子所说的事件具有偶发和意外性,对这种偶发或意外事件的报道,通常是作为新闻来说的。

4.2副词或其他功能性成分对句子信息结构的影响

某些副词性成分或其他功能性成分在句中的使用,也会带来句子信息结构的特定面貌。关于副词性成分对句子信息结构的影响,以往有多篇文献谈到了,如董秀芳(2003)、黄瓒辉(2006)、黄瓒辉和石定栩(2008)等。前文已提到董秀芳(2003)认为“都”是句中新旧信息的分界线,黄瓒辉、石定(2008)进一步从“都”的逻辑语义功能解释了为什么“都”会对句子的信息结构具有决定作用,认为“都”表达的无一例外的意思,建立了NP和VP之间更为丰富的述谓关系。这种更为丰富的述谓关系要求NP必须是一个话题性成分。

除了“都”以外,黄瓒辉(2006)还讨论了“只”“还”“也”等副词性成分对句子的信息结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只”“还”会限制自身所关联的语义焦点位于其后的 VP中,“也”的语义焦点则位于其左右两边都可以。在话题句中,它们也都是新旧信息的分界点。副词性成分之外,其他功能性成分的使用也可能对句子的信息结构有特定的作用。黄瓒辉(2006)详细分析了介词“把”和“被”对句子信息结构的影响,指出“把”后 NP可以是话题性成分,也可以是焦点性成分。而“被”后 NP则只能是焦点成分。通过上文对“X时段来”“X时段”和“一直”的分析,可以看到,“X时段来”“X时段 ”和“一直”也都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可概括为,“X时段来”只能强制性地被解读为话题性成分;“X时段”可新可旧,看具体的使用情况;“一直”在话题句中,具有跟“都”一样的新旧信息划界的功能。“一直”的语义可以为时段成分隐含,因而在与时段成分共现时其焦点地位不凸显。至此,我们可以对“引言”中的问题做出回答了。正是“一直”特定的信息功能,使得(1a)和(1b)句不能是整个谓语部分做焦点,而只是“一直 VP”做焦点。而“一直 VP”中由于“一直 V”的语义是可以被时段成分和相关的处所成分隐含的,因而其后的时段成分或地点成分变成了我们语感上的焦点。

五. 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5.1“问答一致性”与“焦点结构兼容假说” 文献中常会提到“问答一致性”(question-answer congruence),用以说明话语交际中问话人所提的问题和答话人给出的答案在信息结构上要具有一致性(being congruent)。这种一致性体现在问句以将疑问词替换为变量的开放命题为背景信息,答句也是以同样的开放命题为背景信息。而答句中的焦点成分(在汉语中是承载重音的成分)是替换问句中疑问词的成分(关于“问答一致性”可参看Roberts,1996)。比如,例(54)的问答中,问句中的背景信息是小王明天要去一个地方,答句中的背景信息也是小王明天要去一个地方。答句中的“北京”是重读的成分,替换问句中的“哪里”。(54)Q:小王明天去哪里?      A:小王明天去北京。黄瓒辉(2006)在观察了“都”字句的焦点结构特点,以及“把”“被”句的焦点结构特点之后,指出下面“都”与“把”“被”共现时句子的合法与不合法,跟焦点结构是否兼容有关。(55)a. 我把那些衣服都洗了。b. *我被那些人都打了。“把”后NP可以是新信息,“被”后NP只能是新信息,而“都”要求其左边受其量化的NP是话题性成分,即已知信息,因此(55b)中“都”对句子焦点结构的要求跟“被”对相关成分的信息地位的要求相冲突,导致句子不合法。(55a)不存在焦点结构的冲突,因而是合法的。在此基础上,黄文提出了“焦点结构兼容假说”,具体为:“某些具有强语义功能的成分在句中的使用,往往会带来句子焦点结构的某些特点。当这些强语义功能的成分在一个句子中共现时,每一个成分对句子焦点结构的要求必须与其他成分对句子焦点结构的要求相和谐,否则,焦点结构冲突,会导致句子的不合法”。 

      无论是“问答一致”,还是“焦点结构兼容”,都是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句中相关成分的信息地位提出要求。“兼容”跟“一致”相比,相对要宽松一些。“问答一致性”是问和答两个句子在焦点一背景结构上完全一致,而焦点结构兼容指同一个句子中不同功能成分对某个成分的信息状态的要求须是不冲突的。假如说X与Y在同一个句子中共现,X要求A成分为新信息,而Y要求A为已知信息,那就会起冲突,从而导致句子不合法。 

      5.2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在我们不断发现了具有特定信息功能的成分,而这些特定信息功能的成分在共现时对相关位置的信息地位的要求不能冲突后,我们是否可以把黄瓒辉(2006)的“焦点结构兼容假说”改为“焦点结构兼容限制”,也就是把它的地位提升到语法规则的地位,认为它有资格作为一条语法规则进人我们的语法系统,跟其他语法规则一样,指导我们的组词造句?这个应该是可以的。讨论焦点性质的文章早就指出,焦点不是纯粹的语用现象,而是一种涉及句法、语义、语用和音系的多界面的综合语言现象(徐烈炯,2001;黄瓒辉,2003等)。句法和音系上的表现、语义上的影响等,使得它成为我们观察和描写语言组构规则时不能避开的方面。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就是我们从语句信息结构角度观察到的语法规则之一。它对因违反这方面限制而造成的不合法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因而我们是能把它放入我们的语法系统的。



作者简介







黄瓒辉

个人简介:黄瓒辉,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中心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彭小川教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师从袁毓林教授;2004-2006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2006-2009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后,合作导师石定栩教授,2009- 2018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201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黄瓒辉博士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学,语义学,对外汉语教学,已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等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事件量化系统的研究”。

本文来源:《世界汉语教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好文荐读|束定芳:从世界语言看汉语到从汉语看世界语言

2024-08-27

好文荐读丨刘立勇、熊文新:国际中文教育政策演进历程与逻辑

2024-08-26

好文荐读|张帆:焦点否定的句法表征和语义本质

2024-08-24

好文荐读|苏锦河、汪磊:我国言语社区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4-08-23

好文荐读|蔡武等: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2024-08-20

好文荐读|傅惠钧:词汇修辞化与修辞词汇化

2024-08-18

好文荐读|王喜、吴勇毅:共同体视域下国际中文教材跨文化呈现路径探析

2024-08-16

好文荐读|许钊:现代汉语的时系统

2024-08-14

好文荐读|张露等:游戏化虚拟情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

2024-08-13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悦     心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