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笔记本当成你的人生传记

天使鱼 天使鱼 2022-10-20

上一篇说我对待笔记本态度的转变,源于一本书。就是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这本书的内容是通过笔记本搜集、整理信息并用于“知识生产”的方法。

作者奥野宣之是新闻记者、杂志专栏撰稿人,通过多年的使用发展出这套收集素材、激发创意的笔记法。在这本书里,他说目前使用的笔记本是第189册,10年间已经写了188本笔记。


他提倡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所有易遗漏的信息,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数据库,给灵感充分发酵的空间。


如何做到?

只需遵循简单的三条规则: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

一、多写多记是王道

作者认为,生活日志就等于“自我之船的航海记录”。所以,工作内容、会议记录、睡眠记录、突发的灵感、剪下的新闻、散步时的快照……你每天所经历的,你的所思所想,工作上和生活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纳入这个笔记本里。

一句话:用日志留住未经加工的生活


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把有趣的、炫酷的、美丽的、可爱的、想要的、想尝试的、能让工作生活更方便的事物和想去的地点不断记录和粘贴在笔记本上。”

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想以此为参考的信息大都是让你感到振聋发聩的观点,你会当场就记录在笔记本中,所以肯定能在笔记本中找到。” 

作者特别提到一个例子,在听讲座或参加研讨会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记下讲师的发言,但大多数人不会记下那一刻自己脑海里冒出的想法和个人感受。而这样的主观内容,才是最宝贵的,不保留下来太可惜了。


至于写下的东西有没有价值?

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

这个想法很有趣。想想看,确实不知道十年后的自己是怎样的,就像十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我变成了现在的这样的自己。

(有空不妨设想一下十年后的自己,写下来,到时验证一下,哈哈)

总之,一定要多记。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二、定期翻看

经常把以前写过的笔记本翻一翻,就像浏览杂志一样。 

“每天看一点笔记,一个月内就能看好几册,里面不乏价值不高的东西,但如果把过去一年左右的笔记通读一遍,注定有些内容会让你深有感触。”

这种无目的的重读经常能带来新发现。比如,某个点子能用在现在的某项工作之中。或者,对于目前正在思索的某个问题,在过往笔记中看到不少相关信息,串联深挖一下,就会发现在无意识中相互关联的事实。

另一方面,通过重读笔记,还可以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你会发现自己某些在不经意间记下的信息比预想中有意思。

通过笔记,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还有可能会反思当下的想法,从而有机会考虑本来不会考虑的事情。




只用一个本子的”一元笔记法“,我曾经认真考虑过,甚至想过把趁早薄本变为厚本。但后来觉得还是不适合我,我仍然需要把日程、画画和育儿等分开来记。

但是我的改变就是,开始在本子上记下更多的东西。即使是日程本,我写下的东西也明显变多,不再只是简约而理性的计划和打勾。

早晨从花园里剪下插在瓶子里的那朵玫瑰花、散步时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感觉、放下娃上足球课后一个人去咖啡店小坐享用的那块提拉米苏……

这些小片段、小时光,才是他日回忆时更值得咂摸的幸福时刻吧。

其他的本子,比如画画和育儿记录等,从购买到使用,也在考虑系统性,方便收纳和日后翻阅。


趁早效率手册设计者潇洒姐一直说希望赋予它“自传感”,她多次描绘过下面这个场景:

想象一下,暮年的一个黄昏,你来到书柜旁,用颤抖的手抚摸过关于你的文献--比如2014-2050年的所有《趁早效率手册》。
看着它们,一生的图景都在你的脑海中浮现……


不过,之前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大概在我的思想里,用过的日程本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好像还没有达到如此宝贝的程度。或许,它们只是我“理性大脑”的一部分。

但现在,我开始考虑把宝贵的书柜空间腾出一格,放置我的这些自传、我的人生编年传记。

然后,我应该也会更加频繁地翻阅它们……




纸笔or电脑?我的晨间写作实践

我喜欢的那些妈和她们的书

我的多本并行笔记体系

观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00天持续运动,挑战成功啦

迈向独立阅读|几种过桥方式及读物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