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批判思维,中国教育最大的缺失

倪刃 倪刃
2024-08-25
我本来自以为是很有批判思维的人了,但在留学欧洲期间,还是感受到了多年的中国教育,所造成的思维僵化、单一问题。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国人的思维问题,在于头脑中容不下两种想法。
在欧洲教育中有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就是写essay,其实就是写论文。

但这个essay跟我们一般所说的论文有所区别,它更倾向于指我们所谓的“议论文”。

议论文在中国教育中,只是语文写作中的一个门类,而且还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写作文最基本的是记叙文和抒情散文,议论文只是一个“小众”的门类。

但议论文在欧美教育中,并非属于“语文课”,而是一种贯穿各学科的基本写作能力。也就是说,学会写议论文,是大部分文科学科的一项基础能力、必备技术。

学校对这种能力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essay也就是议论文,几乎需要每天写、每周写,可以说就是时时刻刻都得写。

评判成绩,主要也是靠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这种议论文有长有短,短的七八百字,长的四五千字甚至更多。要求也极高,必须注明引用,引用必须来自权威的资源比如书籍或者权威媒体。

可能有人说,这不是咱们的本科毕业论文嘛?是的没错,但欧美教育中,写论文不是毕业才要做的事情,而是贯穿全部高中、大学阶段、硕士阶段。

为了写论文,大学期间还有很多专门的课程,教你怎样写结构、怎样写重要的句子、怎样查找引用资源、怎样遵守引用格式,等等。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拥有自己的批判思维。

所有留过学的人都知道,写essay有多痛苦、意味着什么。提到essay,一般都会浑身发麻、哀嚎遍地。

那么议论文是怎样体现批判思维训练的?

我可以举个例子:有一种最基本的议论文结构,就是要有argument在里面,即要有“争论”在里面。

这种争论的最典型体现,就是“反驳自己”。

也就是说,你的论文首先要有一个观点,但这个观点并非一定是你自己的独创,也可以来自媒体和某种社会现象。

比如说你的观点是:“人应当对侵略过自己的国家,保持仇恨。”

好没问题,那你要继续说明这个观点是如何来的。你可能会说,来自你对历史的总结,比如某个没有保持仇恨的国家,后来变得弱小。

但你不能空说,需要有对应的数据、现实例子或者权威思想家的论述作为佐证才行。

比如你有统计过,哪几个国家因为没有保持仇恨,而变成了弱国。或者某个大思想家曾说,保持仇恨很重要。等等。

这种证据越丰富越好,比如既包含数据,又包含例子。

那么最精彩的环节来了:你现在必须想方设法驳倒自己的观点。

这就跟中国的议论文教育大相径庭。因为中国的议论文都只需要全篇不断论证自己开头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不需要提出对立的观点,更不需要反驳。

但欧美教育的议论文,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自我反驳”,或者“左右互驳”。

就是说一个观点必须要经历争议和争论,才有意义。你不能直接证明一个观点天然便是对的。

比如说上述例子中,你举的对立观点是:“长期仇恨侵略过自己的国家,会带来很多坏处。”

很好,但你这时候必须再次寻找证据和例子,去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

在完成证明之后,你可以继续认为自己一开始的观点是对的,但你必须经历这个查找对立的资料、并反驳的过程。

这就是欧美教育中论文的基本模式。我想,什么是批判思维,也已经基本上展现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批判思维,其实就是能同时听取两个对立的观点,并自行加以甄别——但这其中一定要有资料和证据。

这就避免了一个人只看到一种信息,就直接加以相信,甚至将其当作信仰。

同时也避免了,一看到跟自己不同的观点,就要生气、辱骂、攻击,恨不得让对方死——毕竟你已经在教育中学会了不同的观点并存。

在我留学的过程中,很明显感觉中国同学非常希望老师给一个明确的观点,或者一个清晰的答案。

但国外同学,则往往喜欢辩论,他们甚至能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激辩,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在中国学生看来,他们通常幼稚得可笑。

但西方学生也很不理解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总是如此沉默,也从不与人辩论——这在他们看来并非一种美德,而是一种平庸。
这种强调批判的教育方式,从西方人的小学就开始有了,所以他们已经把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辩论当作日常。

他们高中就必须大量学习相反观点的辩证,到了大学和硕士阶段,批判能力就更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我最常听到老师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你的论文写得很流畅,但批判思维不够,资料来源也不可靠、不够丰富。

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从来没教过这个。背了十几年的答案,让你突然开始自己思考,很多人都水土不服。

“论证!一定要有很好的论证!否则你的观点便是站不住脚的!”这是欧美老师最强调的。

一个缺乏证据证明的强烈观点,甚至只是靠某种情绪所带来的观点、立场,在他们看来不仅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

在中国教育中,我们只学会了背答案。高考文科卷子中那点可怜的所谓思辨,其实也不过是在已经规定好的框架里进行,如果超出那个框架,很可能就是0分。
中国老师最怕的是学生没背熟答案,但欧美老师最怕的是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这就是为什么在欧美的社交媒体上,我很少看到对立观点的互相辱骂。他们也会有激烈的争论,但基本都是围绕事实本身,那种纯粹的“互喷”是很少见的。

中国教育的这个缺失没有进步,大部分中国人也永远无法学会思考和包容。

而网上充斥的那些毫无理性基础的污言秽语和谩骂,也永远不会消失。
公民社会的建立,则更是遥遥无期。

更多原创内容请关注我的另一个公众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倪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