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离资源空谈体制是思维懒惰者的常见病 | 袁岚峰

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2-10-07


关注风云之声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差异并没有缩小。”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人无视基础事实,相信这类说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懒人有一种“对体制的迷思”:任何事情不好,都一定是体制的错。错了!只要冷静想想,很容易发现有一样东西比体制更重要:就是硬的资源。



最近我父亲转给我一篇文章,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的《中国教育改革三大败笔》(中国教育改革三大败笔)。看到第一段是:“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但人们不难发现,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差异并没有缩小。”我就告诉父亲:此文对基础性的事实理解错误,后面就不用看下去了。


事实上,只要是中国科学界的工作者或者关注者,很容易举出大量的硬指标证明近30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爆炸式的增长,跟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在一些领域还达到了世界领先。例如2016年8月发射的“墨子号”,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量子通信领域,毫无疑问是中国在引领世界,许多外国科学家都来参与中国的项目了,包括潘建伟院士的博士导师安东·塞林格教授,欧洲和美国都在制定计划对中国奋起直追。若干衡量基础研究的定量指标,例如自然指数(统计对象是68家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高引用学者(统计对象是各个科研领域中被引用数排在最前面的科学家)、研究前沿(统计对象是交叉关联形成“研究前沿”的科学论文),都明确地指出中国的基础研究产出处于世界第二位,只显著地低于第一位的美国,而跟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比较接近,共同组成第二集团。如果看这些指标的增量,那中国更是唯一在暴涨的国家,正在逐渐摆脱德日英法,直奔美国而去。


星轨背景下量子卫星过境兴隆站


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有这么多人相信类似“中国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差异并没有缩小”的说法,就很耐人寻味了。我有朋友提到,湖南台的李维嘉到国外去做节目,问外国小孩觉得中国什么比较好,有个小孩说中国的科技非常厉害,结果李维嘉不太相信的说:“你确定吗?”中国的工业产值2010年就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了,2016年还有人不相信,给他留言说:“中国工业产值世界第一?在梦里?”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巨大的反差?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体制的迷思”。几十年以来,抨击体制、呼吁改革的宣传铺天盖地,这在大方向上当然是正确的,但给许多懒人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任何事情不好,都一定是体制的错;要想改好,关键也在于改变体制。错了!只要冷静想想,很容易发现有一样东西比体制更重要:就是硬的资源。


体制好比软件,资源投入好比硬件。软件决定使用硬件的效率,硬件决定能达到的上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基本关系。


诸葛亮的北伐没能成功,首先不是因为他的战略有什么失误,没有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等等(子午谷奇谋到底好不好,都是个大可商榷的话题),而是因为蜀汉手头的资源比曹魏少得太多。以一州之力对抗整个中原,没有被灭都算不错了,而诸葛亮甚至还能取攻势,还取得过多次胜利,这已经足以证明诸葛亮是天才了。许多人之所以热衷于作“事后诸葛亮”,批评诸葛亮这个不对那个不好,是因为把北伐当成了一个有很大希望完成的目标,忘记了这原本是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而这种“迷之自信”,正是诸葛亮的天才表现给他们带来的!


诸葛亮


理解了资源的重要性,就很容易接受中国的科技大爆发了。几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科技研发的人力物力投入直线上升,目前研发人员的数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研发经费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2000年至2013年全球前十大研发支出国家地区的研发投入变化


1999年左右,杨振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结论是:“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当时连我都不信。但现在看来,他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是真正的基本面分析,不愧是大家风范。


有些外行会认为:即使你投入再多,恶劣的体制也会像酱缸一样把你的投入归零。又错了!只要你有足够的投入,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嘛,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最近访问了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渊源颇深的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年轻的大学正在蓬勃发展之中,若干院系直接把高标准作为起点,聘请的都是国际一流的学者,这样的实力即使在美国看来也是相当杰出的。


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体制的重要性。中国的科研教育体制当然存在许多弊端,我就可以举出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但基本格局要明确:中国的科技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只要投入持续增长,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追赶美国是完全现实的目标。体制的改进会加快这个进程,我也很愿意为改进体制出谋划策。但许多人把体制当成了决定性的、甚至是唯一的关键,然后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完全视而不见,——这个迷思该打破了!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本文应《环球时报》记者曲翔宇之邀草就,2017年7月1日以《科技成果“井喷”与“定体问”》为题发表于《环球时报》第7版国际论坛版(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7-07/10922849.html),由于篇幅限制有较多删减,此为全文。
责任编辑:孙远



欢迎关注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