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 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2-04-26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学说体系和理论逻辑



摘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一方面,这一学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系统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结晶;另一方面,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历史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这一学说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明确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一学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升华为系统性的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突破并构建出系统性的学说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 100872)。


词汇:中国观念史研究的进路



摘要:与一般的哲学史着重研究历史上哲学体系的前后更替不同,观念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史注重的是研究“基本观念”的生成与演化;而观念的直接载体即是“词汇”,它们有生成以及被理解的演变史。作为观念史研究对象的那类词汇既来自经典世界,更源于生活世界。在经典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际以“词汇”为进路探求观念史,不但需要合理地解决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创造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正视词汇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脉络中的创新和变化,如何表征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因而需要将对于上述二者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转化为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

关键词:词汇;观念;观念史;方法论

作者:高瑞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241)。


论张载气学研究的三种路径



摘要: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思想重视气的概念,可以说是为探究天道性命贯通别开生面。不过,其气学自创说以来也争议不断。迄今为止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诠释进路:唯物主义的唯气论,理气论以及超越主义的唯气论。超越主义的唯气论应是对张载气学最相应体贴的解读,由此可见张载气学在本体宇宙论、道德性命及德性工夫三方面均有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张载;气学;唯物主义的唯气论;理气论;超越主义的唯气论

作者:郑宗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



摘要: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与精神性传统的静坐实践,儒家式的静坐又有何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此,学界迄今似未见较为全面与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为焦点,对儒家静坐功夫论尝试予以总结性的考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出静坐在整个儒家传统的功夫论中并未被作为根本性的功夫实践,主流儒者大都对静坐作为儒家功夫实践的限制有明确的自觉。其次,分析静坐在儒家传统中不被视为根本功夫实践的原因。第三,在此基础上,以佛、道以及亚伯拉罕传统静坐实践和理论为对照,指出儒家静坐功夫的特点以及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关键词:儒家;静坐;功夫论;道德意识;情感与法则

作者:彭国翔,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


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
——从产品性农业到功能性农业



摘要:无论是增长理论还是发展理论,基本主线是谋求物质匮乏的最小化与经济财富的最大化。经济学尤其是主流发展经济学,一直是满足物欲、追求产出与经济增长最大化的经济学。同样,农业的经济增长,被视为既表达了农业产出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从人的生物天性及农业的生命逻辑来说,在人类生存问题解决之后,继续谋求农业的工业化及其经济效率,应该是与人性本质背道而驰的。为此,新的发展经济学应该构建起关于福祉与幸福的分析框架,农业的发展必须从经济功能转型为生态与社会功能导向。鉴于农业“生态品”的公共性与外部性,促进农业功能的市场化交易,交易的制度结构及其市场设计是需要予以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业转型发展;“生态品”;交易制度安排

作者: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广东广州 510642)。


国内贸易大循环:
基于区域和城市群视角的考察



摘要:不同区域与城市群在国内贸易大循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发挥的功能具有差异性,东部区域是国内贸易中心,中部区域对东部、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原材料支持,西部区域则更多肩负着国家战略使命(保障重要原材料供应)。城市群对于国内贸易总量、所处区域贸易总量贡献较大,是区域贸易背后的主要推手。同时,区域之间、城市群之间的贸易联系较弱。为此,应将城市群作为政策发力对象,着力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国内大循环畅通水平。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国内贸易;区域;城市群

作者:范剑勇,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433);叶菁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超越“大分流”的现代化比较研究:
时空视角下的历史、方法与理论   



摘要:比较现代化研究是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要理解现代化就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视角去审视现代化的逻辑。从本体论的视角来看,现代化是各个维度的综合性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存在诸多客观标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简单的中欧比较违背了宏观历史比较研究的基本原则。因此,尽管中国和欧洲在16世纪之前一直是最为繁荣的地区,但两者在16?18世纪期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然而这个所谓的“大分流”却并非是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关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建立全球史观是科学认识现代化的关键,纯粹的西方中心主义或东亚中心的思考都会导致现代化的理解与实践的误区。比较现代化研究需要在时空视角下,以波次和地理边界为基础实现全样本分析,逐步积累、勾勒和描绘出全球范围内现代化的图景。

关键词:现代化;西欧;中国;历史比较研究;时空视角

作者:叶成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 200020);唐世平,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 200433)。


贫困与城市性的纠偏



摘要:人民性是城市性的核心价值,贫困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也对城市性的自我纠正机制提出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演化对于资本与权力的双重依赖,既制约了城市总体目标的实现,也压缩了个体选择的空间,更背叛了城市性的内在价值。在城市演化的进程中,一些城市居民深陷贫困,这些贫困的发生表面上是个人选择与城市政策的失当,本质是城市变迁对于城市性的反动。城市贫困说明,只要城乡、族群、阶级不平等依然存在,城市就一定会同时存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城市反贫困的正当性在于城市性纠偏机制的激发,以人民性引导城市性的复归。

关键词:城市政治;城市性;城市贫困

作者:姚尚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上海 201620)。


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
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摘要:家国关系是理解20世纪中国基层治理逻辑变迁的重要本土视角。在传统社会,由于家国一体与家国同构,维系家族内部的伦理和结构就是维系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然而,近代以来,面对巨大的民族危机,国家却必须打破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以社会成员的国族意识代替其家族意识,进而汲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随着家国关系由统一走向对立,国家能力实现了增长,但传统乡村以自治与德治为内容的治理模式也被彻底改变。在这种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新时代的乡村治理需要妥善处理好国家能力增长与基层治理活力保持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索基层自治、德治与法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和有效融合机制。

关键词:家国一体;家国对立;德治;自治

作者:郭亮,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4)。


道德立法的法哲学省思



摘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尤其是伴随着一系列热点伦理事件或焦点案件的爆发,常常掀起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道德保卫战”。其中一种通过立法重振道德的呼声格外引人注意,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是否会让人们变得道德。面对道德多样化的生活实践,立法要遵守不应强人所难的基本原则,如果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人们做事实上做不到的事情,这非但不能让人们变得更道德,反而会走向道德专制或暴政。在尊重价值多元的前提下,道德立法可采用鼓励和强制并重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人们弃恶扬善。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的善,决定道德立法应有必要的限度。个体唯有自觉地将外在行为与道德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更重要的是将道德要求内化于心,方能真正成为有德之人。

关键词:道德立法;底线道德;伦理美德;法不强人所难;多元至善主义

作者:孙海波,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 100088)。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
“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摘要:在西方先进国家中,德国社会学的发展相对晚进且历程坎坷。德国社会学在20世纪初萌芽之时,就因纳粹的“夺权”而停滞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学科重建阶段又因美国的挟持而陷入了美国化危机。在此危难之时,达伦多夫1958年出版的著作《社会人》,意外引发德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角色”概念的学术争辩,史称“角色之争”。这场大规模的学术论战,让德国社会学出现了“通过超美国化以去美国化”与“通过国际化以抵消美国化”的学科发展方向,对德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去美国化与国际化产生了不小的推动效应。当今中国在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之时,德国社会学极富戏剧性的“复兴”之路,值得参考借鉴。

关键词:德国社会学;《社会人》;角色之争;社会学的学科主体性

作者: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3)。


共同体的伦理意蕴:滕尼斯对黑格尔与
马克思“社会—国家观”的综合



摘要:作为经典的社会学概念,共同体展现了总体性的社会图景,从个体的心理特征、个体间的关系性质、社会的结构形态到政治的理念与体制,组成了一个连带的有机整体,并体现为一种共同的伦理生活,而它的产生,又是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分不开的。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及其现实可能性,是在马克思同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争执的背景里展开的,从黑格尔法哲学的理念前提到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经验条件,他立足于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创造性综合了二人的社会与国家观,呈现出现代共同体的总体图景及其伦理意蕴。

关键词:共同体;伦理生活;市民社会;国家

作者:张巍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北京 100872)。


陆游与陶诗的离合



摘要:一般来说,后代诗人年老时才会喜爱内容平凡、风格平淡的陶诗。北宋最喜陶诗的苏轼、黄庭坚莫不如此。陆游却是例外,他与陶渊明的关系经历了合、离、合的复杂过程。陆游少年时即已深喜陶诗,中年出仕后与陶诗比较疏离,晚年退隐故乡后则以陶诗为诗歌创作的典范。本文从历史背景、人生遭际和文学观念等角度揭示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及其意义。

关键词:陆游;陶渊明;诗风;历史背景;人生遭际;文学观念

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93)。


都城社会与南朝吴姓士人的转型



摘要:“吴姓”是中古时期江东本土士族的统称,其多兴起于汉末,在六朝政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孙吴到东晋,这些士族虽然大多在建康出仕,然其家族重心往往还在乡曲。但进入了南朝之后,他们普遍把家族重心转移到建康,家族成员开始向建康迁徙。在此过程中,作为个体的吴姓士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生活地理空间的变化导致他们在社交范围、价值观念、知识获得等方面都和前代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又直接反映在了他们关于家园认同的文学书写中。在这些转变中,吴姓士人的地方性趋于模糊,逐渐融入都城社会之中。

关键词:都城社会;南朝;吴姓士人

作者:李傲寒,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433)。


汉魏六朝“文人无行”批评话语的形成与演化
——以文人处境与取士标准的转变为视角



摘要:东汉以后,“文人无行”成为针对文人群体的主要批评话语。东汉时“文人无行”话语主要侧重于批评文人为求官不择手段,“苟容取幸”的行为;南朝以后,“文人无行”的侧重点转为批评文人倚仗文才傲视他人,“恃才傲物”的行为。“文人无行”批评话语的演化,反映出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取士标准由“以德取士”到“以文取士”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拥有社会地位却缺少相应权力保障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文士;文人无行;取士标准;恃才傲物

作者: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上海 200241)。


语言、考古和遗传学多学科视角下的
印欧语系起源与扩散



摘要:印欧语的起源与扩散研究从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当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库尔干假说和安纳托利亚假说,对于印欧语的起源及扩散路径,国内外研究丰富且说法庞杂,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多角度出发,梳理了有关印欧语系起源和扩散问题的主要假说,评述和对比了各学科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综合多学科证据,我们推断印欧语起源于高加索山南部地区到安纳托利亚一带,经由东欧早期的农业人群传入东欧大草原,尔后经由以颜那亚文化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早中期的东欧草原游牧人群传播至欧洲、中国西北(吐火罗语)和南亚。

关键词:印欧语系;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人群迁徙

作者:杨文姣,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福建厦门 361005);孙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贵州兴义 562400);郭健新,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后(福建厦门 361005);王传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屯田余绪中的近世边疆社会嬗变
——以1719至1949年间甘肃省金塔县
水利事务为中心的研究



摘要:以公元1719至1949年间甘肃金塔县水利事务为主线,可以分析这一因屯田而兴起的边疆社会在两百余年间的演化特征。清代屯田时期,金塔县水利事务完全由政府控制,屯田结束后逐渐转向民间自行管理;但政府却出于对边疆地区民众领袖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成见,刻意将士绅集团排斥于水利管理事务之外。民国时期随着外源性水利危机的爆发,向外部“争水”成为决定区域社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政府转而支持士绅阶层积极“争水”,士绅由此控制了全县水利事务。“争水”成功的士绅阶层很快涣散并劣化,致使金塔内部水利逐渐废弛、社会矛盾重重,并非迫切的“对外争水”成为凝聚区域社会的唯一共识。从屯田到争水,金塔社会在近世大多数时间中始终为单一维度社会管制目标所牵引,并未走上繁荣、有序、富于活力的发展之路。这其中涉及政治、环境等复杂因素的交相作用,但自屯田时代所遗留的制度化要素扮演了重要角色。短时期的屯田活动,造就了长时期存在于边疆区域的“屯田社会”,其流风余绪影响至今。

关键词:金塔县;屯田;水利事务;边疆社会;单一维度社会管制目标;士绅

作者:张景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甘肃兰州 730000)。


晚清一代激进知识人的
历史世界与精神情怀



摘要:清末世纪之交,在读书人中间,分化出一批激进的革命者。他们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科举制度废除前后,从帝国秩序里面游离出边缘的知识人,自立军起义失败、庚子赔款的刺激和学潮的出现,让他们从变法走向了革命,其二,这些边缘知识人抛弃了儒家的意识形态,思想深处的虚无主义、破坏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激进乌托邦与反满的族群意识结合,再加上唯意志论的催化,形成了视死如归的志士精神,从而掀起了20世纪第一波革命的狂澜。

关键词:晚清革命;边缘知识人;虚无主义;志士精神

作者: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教授(上海 200441)。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