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我们忽然爱上了拍演唱会的提词器?

陆飞 NOWNESS现在 2022-05-10


📓

“恋爱工作都烦恼

LOVE哪有LIVE好”






人间观察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意念工具在最近的文艺向年轻人当中流行开来,它使人达到一种“身体虽然躺在手机屏幕前,灵魂却仿佛与万人合唱了自己的人生故事”的动人效果,这种工具,就是演唱会提词器图片。

豆瓣「提词器小组」棱镜乐队 ©️六玖久祎 

豆瓣「提词器小组」棱镜乐队 ©️111222

提词器图片在微博,朋友圈和豆瓣已经流行了一阵子,豆瓣甚至有专门的一个小组,成立刚半年,成员就超过了3万人。

豆瓣「提词器小组」音乐节现场旗帜 ©️大航海家 

或许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一年多以来,身为金句制造机的日剧表现不佳(除了唯一一部有点热度的《大豆田永久子和三个前夫》略有产出);商界大佬们也低调了许多,发布会PPT上的口号和采访里的“小目标”都不见踪迹。在这样的供应短缺之中,提词器异军突起,向各位寻找片刻感动与振奋的人们敞开怀抱。


问题是,人们使用歌词来抒发心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盘古开天地那么久远了,它就像盐一样,虽不起眼,却从来没有缺席过,为什么突然会走红呢?

豆瓣「提词器小组」王菲 ©️我在新疆种棉花




说起来,提词器图片的构成实在很简单——歌词+现场,表面上是新晋网红,事实上,它是老得不能再老的金句文化的最新一代产品。


我们以前也发歌词图片的。古早的时候用博客和QQ空间直接发MV或KTV的画面,费点心就自己压个字。那种灿烂阳光下一个女孩捧着一束花,上面是一句梁静茹或者孙燕姿的低画质图片,你一定见过无数次。

豆瓣「提词器小组」 ©️大航海家

有了流媒体后,不讲究的直接截图歌词界面,讲究的就用一下App自带的歌词海报功能——仅从App们居然全都提供这项功能这个状况,就足够说明它的泛滥程度。


但跟提词器图片比起来,这些就显得有些无聊了。当一个人在发送一张来自演唱会提词器的图片时,Ta发送的不止是那句自己喜欢的词,同时发出去的也是那个“现场”,那个小至几百人,大至数万人共在的“事件”。

豆瓣「提词器小组」五月天乐队 ©️十恶不赦

提词器的超凡魅力,就是Live和CD歌词本的区别。每一张提词器图片,都是一个微型的“在场”,一种从屏幕中向现实发送弹幕的次元壁破壁机。


“在场”,一种如今的当代人有些稀缺的东西。稀缺的并不只是我们走出家门,到达现场的机会,还有和在场所有人合唱一首歌所产生的联结感。听一首歌原本是运行一个封闭的宇宙,但当一句词来到了现场,被万人合唱,你就不再是一个人。

豆瓣「提词器小组」Schoolgirlbyebye ©️Ninjaomnis-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去了现场,拍下来,自然会兴奋;即使没有去现场,只是在手机上看到一张图片,由世界上一个喜欢这句话的人拍下,由许多也同样这句话的人传递在网络的某个地方,即使只是这样,也可以想象和唤起一点气氛,多少能分享一部分共鸣,消解一部分孤独。

豆瓣「提词器小组」北京草莓音乐节 ©️皮皮

其实这个问题就跟为什么有这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内容,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爱听直播和电台一样:点开播放按钮就能听到喜欢的歌的体验,永远比不上偶然打开电台,正好放到你喜欢的某首歌的那一刻。这种感觉就像在网上突然撞见一张自己喜欢的歌词图片,又或者是在豆瓣里发帖求一张自己想要的歌然后得到正确的回复——有些快乐总要被分享之后才会更强烈。

豆瓣「提词器小组」伍佰 ©️我会按时毕业的



严格来说,国内网民拍摄提词器上的这个“传统”,其实始于2012年香港词人黄伟文的红馆作品会。当年的提词器还在1.0产品时代,好在黄伟文极其爱美,硬是把这简简单单的工具用得很好看。有了这样成功的先例,加上LED屏幕技术不断进步,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演出现场开始采用这种舞美方式。

豆瓣「提词器小组」杨千嬅 ©️Yeah_in

到现在,9年过去了,提词器本身也迭代了好几回,不仅字体上花样百出,屏幕也越做越大,加上了颜色、图片和现场实况,方便现在观众们拍出更好看的照片。多少互联网产品孜孜以求的参与感,多少VR技术花重金打造的身临其镜,就这样被提词器图片巧妙(但其实并不偶然)地实现了。


另一方面,华语流行音乐天生的金句属性,也是提词器图片能够成为meme的基础。

豆瓣「提词器小组」音乐节现场旗帜 ©️于于于于于得水 

音乐和金句并不天然相关。翻翻Billboard100的歌词,你很难想象会有人拍下Justin Bieber的提词器当作人生金句传播。但华语音乐绝对是歌词大户,随便做个民调,问问大家能说出几个知名作词人,又能说出几个作曲人、编曲人,就能看出我们对歌词的看重。

豆瓣「提词器小组」 ©️捞一下

这里面当然有诗词的正面影响,但从音乐角度说,听众的音乐教育相当薄弱,而文字教育比较充足,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词更容易被感知。就像乐评人@耳帝 说的:“中国听众对于歌词的敏感远大于对曲子的敏感,对歌词的鉴赏力远大于对曲子的鉴赏力。”正因为此,音乐行业一直以来都愿意花力气去写好词,顶尖词人的“供应量”也始终超过顶尖音乐人。

豆瓣「提词器小组」Bad Sweetheart ©️ddlk

直到最近几年,听众的音乐素养逐渐上升,以及越来越多人开始听嘻哈等快歌后,华语音乐有了一小部分“非金句”的热门歌。但总的来说,你很难在看到艺人发新歌时再去引导大家讨论自己的歌词写得多深刻或者有意思,当初大型线上侦探桌游一样的《说谎》歌词解读盛况,在这个时代应该不会再有了。

豆瓣「提词器小组」周杰伦 ©️H.

看起来,金句好像进入了一个价值式微的年代,不仅被喜欢解构的时代弄潮儿嘲笑过于做作,也被原本的受众质疑无用,似乎唯一真实的金句,就是“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这样的质疑并不公平。如果金句有罪,那么它也并不比任何一种大众娱乐产品罪过更大。它们被生产出来,让我们通过精神消费,短暂脱离现实,获得一种迅速的梦幻般的快乐。

豆瓣「提词器小组」回春丹乐队 ©️救我

我们看着一部接一部的剧,听完一首又一首的歌,忙着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在别人的英雄形象里克服障碍,在别人的情感里坚持,像是人生的代餐一样服用它们,不仅对自己的现实毫无改变,就连情感体验,也只有最浅层,只是这已经不是金句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豆瓣「提词器小组」回春丹乐队 ©️救我

一句歌词不能改变你的生活,它只是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穿透你,让你看见自己。金句是不是无意义的日常并不重要,它只是试图赋予无意义的日常一种秩序,进而给你一种心理安慰,告诉你,经历过有些事情的你是能走下去的。它打断你无意识的日常动作和心情,问你这些年来做过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你把十年的生活编成一则故事好好检阅,然后告诉自己,我看见了活下去的动力。

豆瓣「提词器小组」郭顶 ©️救我

我们拍歌词,并不真的希望从中得到什么。这些仪式感,以及所有与它相似的仪式感,只不过给了每个人一个契机,以生活主人公的视角,去重新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至于之后,是把它印在手机壳上,日历上,t恤上,还是真的决心去到现场,与万人合唱,甚至活成了歌里面的样子,那是每个人自己的Live。

豆瓣「提词器小组」音乐节现场旗帜 ©️鸵鸟座


🕙✉️🕙

来聊 

 你也拍过歌词吗?拍的是哪一句?


撰文/陆飞

编辑/Svet

排版 /Thea

NOWNESS



更多「音乐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