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荐| 麦格拉思:《钦定本圣经》及其译者前言(汪晓丹 译)

2017-06-15 Alister McGrath 黄灿然小站



《钦定本圣经》


英文《钦定本圣经》①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语语言的发展,这一版本也被公认为权威本。人们需要一本大家认可的《圣经》英文译本已有相当长时间。推动《圣经》被直接从各种原文文本译成英文的第一人是威廉·丁道尔(William Tyndale)。丁道尔1491年生于英格兰西部的格洛斯特郡。早期曾翻译过伊拉斯谟1503年出版的《基督精兵指南》。翻译过伊拉斯谟的作品后,他宣布决心从事一项更加雄心勃勃、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把《圣经》译成英文。


①《钦定本圣经》(1611):最有影响的英译本《圣经》。


丁道尔来到伦敦寻求库思伯特·滕斯托尔(Cuthbert Tunstall)主教的支持。他很快就看出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除此之外,丁道尔也意识到他不可能在英国国土上承担把《圣经》译成英文的重任。


于是,1524年他在一位好心人的赞助下逃到德国。这位好心人曾支持过他的早期工作。谁知,丁道尔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英格兰,从此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一方面要设法逃避罗马天主教权威,同时又要继续他的翻译工作。第一部完整的英文《新约全书》于1526年2月出版,一个月后其抄本被带到英国,当然是非法带入。当年10月,滕斯托尔主教下令搜查所有的抄本,并在伦敦的圣保罗广场付之一炬。当滕斯托尔看到这样做也无补于阻止它的传播时,就在这些书出欧洲大陆之前设法大量收购,然后销毁。丁道尔缩衣减食,把翻译得来的钱省下来留作今后翻译工作的开销,其中包括翻译希伯来文《旧约全书》头五卷书。他在1529年的复活节至12月这段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并安排于1530年1月初在安特卫普(Antwerp)开印。当年夏天在英格兰传开。


丁道尔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圣经》译本,在英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宗教集团内部的保守人物大为恼怒。这些作品的成功,不可避免地呼唤英国本土有一本官方的英译本《圣经》。亨利八世,出于对丁道尔影响的恐惧,派使者劝说丁道尔回国。丁道尔答应回国,其前提条件是国王同意出版英文《圣经》。当亨利出版这本《圣经》时,丁道尔早已去世。丁道尔1536年10月6日被佛兰芒官方逮捕处死。据载,他临死前所说的话是:“主啊,求你开英王的眼睛。”


事实证明,丁道尔的英译本对后来英语翻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丁道尔使用的许多单词短语都在英语文本中不断再现。丁道尔善于使用简洁的短语,便于交谈,但又完全可用作格言警句。在丁道尔的译文中,他创造诸如“在上有权柄的”(the powers that be)(《罗马书》十三章),“看守兄弟的”(brother’s keeper)(《创世记》四章),“世上的盐”(the salt of the earth)(《马太福音》五章),“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a law onto themselves)(《罗马书》二章)等等表述。这些短语一直在使用,甚至用在现代英语中,这完全是因为它们有韵律,且音韵美,字形美。丁道尔还创造或激活了许多词语,它们至今仍在使用。他从希伯来文《旧约全书》中的“tetragramation”创建了“耶和华”(Jehovah)一词。他创造了英语词汇“Passover”(逾越节)来代表犹太人闻名遐迩的节日“Pesah。丁道尔翻译《圣经》时也发展了许多新词并且赋予新义,例如,原先的旧词并没有“scapegoat”(替罪羊)、“atonement”(赎罪)的等义词, “atonement”(赎罪)这个词就是丁道尔发明的,以表达“神人和好”的意思。从字面上看,是“at-one-ment”,即与某人处于“一人”状态。


丁道尔曾要求的英译本《圣经》于1537年出版,它实际上是丁道尔译本的修订本,加上了迈尔斯·科弗代尔(Miles Coverdale)的补充,于1537年在安特卫普开印。新的英译本《圣经》于1539年夏天面世。1538年9月,托马斯·克伦威尔命令将它出版,并且明确指示英国每一个教堂都必须有这个新出版的英译本《圣经》。科弗代尔的译本中有很大部分取自丁道尔的译本。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1603年),对新的英译本的需求成为一个主要问题。詹姆斯一世发现自己正面对国内清教徒拥护者不断增加这一压力。1603年4月,甚至是在他从苏格兰到伦敦的途中,一份由一千名牧师签名的请愿书送到他面前,要求给予清教徒在英格兰享有更大的宗教自由。詹姆斯认为他别无选择,只得讨论请愿书上所陈明的申诉,因此安排1604年1月在伦敦附近的汉普顿宫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由詹姆斯一世亲自主持,英格兰教会主教与清教徒拥护者领袖人物都出席了会议。会议所讨论的各种改革问题中,包括教会政府的改革,《公祷书》的修改,以及新的英译本《圣经》。


詹姆斯强硬地拒绝了清教徒的大部分要求,也同样强硬地拒绝了对教会政府现存的主教制形式做任何改革。当他面对这一问题时,他回答说,他知道苏格兰有一句格言很有道理,即,“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詹姆斯拒绝了清教徒两个要求后,觉得可以接受他们的第三个要求,这是由约翰·雷诺兹(John Reynolds)博士特别迫切地提出的,要求有一本新的英译本《圣经》。可以说,这次会议的一个正面成果就是为最终在1611年出版(詹姆斯王)《钦定本圣经》做了准备。


詹姆斯接着下令成立一个修订小组,由五十四人组成,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希腊语、希伯来语教授。工作始于1607年,用了将近三年时间准备出版。修订人员分六个小组分头在三个地区工作,同时也参考现有种种英译文以及原文《圣经》文本。


最终完成的译文对英语文风的影响令人瞩目,三百多年来普遍认为是标准的英文《圣经》。迈尔斯·史密斯(Miles Smith)博士所写的“前言”明确说明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单独一个译本,不如说是现有各译本的一个修订本。毋庸置疑,它的文学美是修订者的一个指导思想,以至《钦定本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神学的重要文献,更是一部英语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最终所成就的远远超出人们实际上所能想象的,刚开始时,对它的反应不冷不热,因为它的体积庞大,印刷质量太差,对一些难点缺少注释,对此,其主要对手──日内瓦版《圣经》占了上风。但是,渐渐地,它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不仅仅是被英国圣公会和清教徒接受,而且三百多年来一直是英语基督教的基础,至今仍然被许多基督徒广泛地当作最喜欢的译本。它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不可估量,因为内中含有最基本的重要无比的语料。



《钦定本圣经》的译者前言


英文《钦定本圣经》的译者前言相当重要。它不仅仅见证了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英国在政治上、宗教上所经历的重大动荡,而且也阐述了出版这一《圣经》译本更为深层的原因,如果可以称之为一种译本的话;前言本身与其说是谈翻译,不如说是运用语言比较。


前言以“译者致读者”为题,实际上是由一人写就,而非多人合作,因为从标题似乎可以看出这一点。赫里福德(Hereford)堂牧师迈尔斯·史密斯(其人后来成为格洛斯特的大主教)执笔前言,叙述了出版新译本的必要性,以及它的来龙去脉。


前言超出了作为前言本身的功能,坚持强调不可把新译本视为对当时现有种种译本的任何意义上的批评。其意图并非出版“一个新译本”,而是要出版“一个更好的译本”。译者也自愧知识有限,尤其是对希伯来语汇知之甚少。因此,译文中出现的“特定的鸟、野兽、宝石”的名称是推测出来的。这一局限不容忽视;19世纪末迫切需要修订《钦定本圣经》的一个原因就是,研究古希伯来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使得那些稀有词汇有了更加确切的含义。


前言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译者是在怎样的神学压力下工作的。在此之前一些较为激进的译者已经废除了传统的教会术语,例如用“会众”(congregations)取代“教会”(church),用“洗涤”(washing)取代“洗礼”(baptism),等等。钦定本的译者们顶着压力,保留了传统语汇,如churchbishop等,避免使用常与罗马天主教译本相联系的过分拉丁化的词汇,如pasche,holocaust等。 


辜正坤 校


预告:《钦定本圣经》译者前言《译者致读者》将于明天刊出,敬请留意。


选自《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麦格拉思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录入:梓悦、陈涛

预读/校对:汤圆酱、陈涛、zzj

整理:zzj

执编:郑春娇

───────

布莱希特:关于可怜的布莱希特(黄灿然译)

布莱希特:汉娜·卡什之歌(黄灿然译)

布莱希特:诗10首(黄灿然译)

黄灿然:母亲

蕾·达尔温:C.P.卡瓦菲斯小传(黄灿然译)


我荐|加缪:我的穷困就是我特殊的财富(黄馨慧译)

分享|论古典谋杀|论写作|论艾略特

我荐|丹尼洛·契斯:对一个青年作家的忠告(景凯旋译)

我荐|蛋蛋:五月过去了,终于过去了

我荐|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李秋零译)


黄灿然小站两周年|分类总目录

黄灿然小站两周年|170篇最受欢迎诗文


||关注重要,阅读更重要;收藏重要,转发更重要;打赏重要,点赞也重要||


关注我,点击最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