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课了,为何要让他们下山?

孙小婷 光明日报 2021-01-26

文|孙小婷

 

刻苦学习的精神,古有凿壁借光,今有山顶“追网”。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五年级学生郝宏瑞因为家住在山沟里,疫情期间没有办法上网听课,父亲就为他在附近的山顶上建了一个帐篷,捕捉网络信号。冬日里的山顶,格外寒冷,孩子就每日在这简陋单薄的帐篷里学习。
 
当地的移动运营商知道后很受触动,他们赶到柳塔村,放装备,挖冻土,装光缆,来回爬了四五次50多米的铁塔,终于调试好了设备。“我们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家安心学习。”内蒙古移动网络维护人员陈越欣这样说,后来他们还解决了周边几个村镇的网络覆盖问题。

 
郝宏瑞的故事,有了一个暖心的结局。这背后,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的目标在引导,也是基层通信运营商、学校、教育部门等相关主体的努力在支撑。

 

事实上,疫情中的求学行为,越是看着让人觉得励志,就越显示出一个贫困家庭孩子,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和求知求学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也就越能反映出,实现教育脱贫,对于拯救贫困家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的确,娃能上学,家里就有希望。今年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关键一年,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也正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目标和有力支撑。

然而,这场突发的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也给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一定难度。它就像脱贫大考之前的一场加试,考验的正是各地方在脱贫攻坚中的决心与能力。


 

这段时间,郝宏瑞的故事不是个例,在陕西镇安县青铜关镇阳山村,为了不让孩子们到5公里外的山顶上“帐篷课堂”,当地铁塔公司、电信、移动也经过努力,在短短12天后实现了阳山村4G信号全覆盖
 
还有河南、甘肃等地的一些学生,由于没有4G基站、没有家装宽带、没有移动设备,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也通过爬山顶、屋顶,向邻居或者村委蹭网的方式坚持学习,而他们的困难后续也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

通信运营商主动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有关部门快速行动、全力救助,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组织在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敏捷、高效,和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这场疫情,其实也是一次对教育脱贫工作筛查薄弱环节、尽快补齐短板的重要时机。各地清醒地认识到,特殊时期,孩子们不能上网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失学”,解决“上课难”要向解决“上网课难”转变。

 

当“在线教育”突然成为基础教育的“刚需”时,那个我们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网络世界,对有些孩子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在偏远农村和困难家庭里,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课堂、教师,还有一块屏、一根网线所连接的网络资源。而扶贫也不仅仅是提供资金、物资、人力、产业,还要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措施都能跟上。

 
“让孩子们下山”,成为这场疫情里脱贫工作的新挑战,却也提振了人们实现脱贫目标的信心。

因为从长远来看,它能让学校、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主体,抓住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视加强偏远山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解决贫困人口“通信难”“上网难”的普遍问题;在扶贫工作中,更深入思考这次疫情中凸显出来的个体需求,并向满足普遍性需求去推进,让社会的资源,向着更加急需的方向去流动。

 

毕竟我们都坚信这一条:得到优质的教育,任何一个地方的孩子,都不应该被落下。

用微波炉给钱消毒,是真焦虑违规收取500元“隔离保证金”,该罚就罚村干部私分6箱方便面,怎么就酿成舆情了?隔离的人都是“苕货”??张文宏医生,一位专业主义的“网红”



文字:孙小婷图片:网络朗诵:王茜责编:王子墨 王远方编辑:孙小婷 张永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