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情缅怀——上海人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柴书林将军!

柴书林(1913年-1995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长期从事国防工程、人防工程建设的指挥工作,是华东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开拓者之一。



1913年,柴书林同志出生于河北省张北县,青少年时就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是“一二˙九”抗日救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他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百团大战、反扫荡等战役战斗,参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发展地方革命武装等工作。解放战争中,他先后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指挥了张北县城突围,平古、平绥破击战和皖南池州剿匪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工程兵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上海市人防办公室主任、上海警备区正军职顾问等职,长期从事国防工程、人防工程建设的指挥工作,是华东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开拓者之一。柴书林同志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柴书林同志主持上海人防工作的近六年时间,是上海人防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由于受“文革”影响,上海人防建设问题成堆、困难重重,人防工程建设年年完不成国家下达的任务,1977年只完成任务的46.3%,1978年完成55.7%,在全国倒数第二。当时,上海市委对人防工作很重视,市领导找到南京军区首长,要求选调南京军区国防工程专家柴书林来上海负责人防工作。柴书林同志已经65岁高龄,尽管身体比较健康,但毕竟上了年纪,不少同志劝他不要干人防,但他热爱人防事业。他说:“我非要干人防,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业,豁出老命也要为上海的人防出把力。”柴书林同志在人防办的几年中,把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上海人防系统,忘我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他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上海人防工作搞得生气勃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使上海人防从全国倒数第二转变为全国人防先进城市,受到了南京军区和国家人防委多次表彰,为上海人防在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跨越奠定了扎实基础,被公认为上海人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82年2月6日,柴书林(左)在全市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先进单位表彰会上讲话



强基固本壮队伍

柴书林到任时,上海人防处于“五无”状态,即无全面规划,无设计规范,无专业队伍,无施工机械,无材料保障。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领导班子薄弱、缺少技术人员、没有专业施工队伍、技术装备和经费材料短缺、工程质量不符合战术技术要求。年年完不成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还不科学地建造了一大批简易人防工事,有的甚至威胁到地面建筑和周围居民安全,社会对人防部门普遍反映不好。柴书林下决心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体制编制不落实是首要问题,有的单位长期不设人防机构,很多干部职工是临时借用或社会闲散人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差,存在临时观念。柴书林争取市委市府、警备区和各部门的支持,建立健全各级人防机构并列入政府序列,提高各级领导对新时期人防工作的地位性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搞好人防工程建设,不仅要有庙,更重要的是菩萨,要有懂行的技术人才。”柴书林熟悉工程业务,深知“庙”与“菩萨”的关系。那时,外地人进上海很困难,柴书林申请从解放军总参谋部、南京军区工程兵铁道兵、上海警备区商调了50名专业技术干部,并委托同济大学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1979年上半年体制编制调整后,人防工程公司,设计科研所和区人防设计室边组建、边培训、边施工,建立了一支12000余人的专业队伍。各区也成立了工程设计室。实践证明,这些队伍发挥了突击作用,掌握了工程建设的主动权,不断培养技术人员,统一指挥调派。



聚力打赢攻坚战

1979年,市委指示“一定要狠抓十万平方米,一个平方也不能少。”这数字在当时非常惊人,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决心。柴书林发动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对十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展开了一场歼灭战。柴书林组织人员深入下去,普查了40个区县局的近万个人防工事。他亲自抓规划,亲自抓落实,亲自抓开工面积,亲自抓施工进度和质量,亲自抓竣工验收,逐个清查、鉴定、摸清了家底,弄清了符合等级、通过简易改造可以达标的,以及不能列入的数量、质量和位置,分类建立完整工事档案并编制了规划,建立健全了审批制度,制定设计施工和使用管理规定,编印了人防知识教材。1979年完成新建人防工程10万平方米的任务后,上海人防一举摘掉了长期落后的帽子,跃入了全国人防建设的先进行列。



谋篇布局绘蓝图 

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柴书林贯彻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精神和十六字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在国家财力物力条件允许下,与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制定了《市区1981年至1985年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并纳入“六五”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避免了盲目性。人防建设五年规划,把人防建设纳入城市,走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这期间,完善人防工程的设计标准,严格审批制度,明确规定审批城市建设项目要有人防部门参加,凡是民用建设都要按规定结合修建人防工程,或者按规定缴纳人防建设费,从而使新建人防工程符合平战结合要求,做到地上地下结合起来,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人防还编印了人防知识教材和通用图集,开展人防工程对口检查和评比竞赛活动,全市人防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设计、优良工程,全市人防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国家人防委授予上海市全国人防建设先进城市。



平战结合促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人防经费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柴书林同志带领办党组提出以“平战结合”为中心,压缩基建规模,减少新建工程,重点搞好已建工程的加固改造、开发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地下旅馆、餐厅、车间、仓库、医院、游乐场、会场、商店和商场。并选择部分人防工程对外开放,接待外宾参观,初步体现了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1979年,上海人防平战结合的使用面积占可用面积的39.2%,1980年上升到40.7%,1980年达到47%,1982年年底,全市已利用的人防工事面积达到51.9%,使用项目由1981年十二种发展为十六种,仅招待所一项,就由1980年7300张床位,增加到17400张。市计委、建委、人防办、规划局还联合召开了“上海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研讨会”,市政府领导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南京军区和国家人防办还在上海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上海人防的经验。



畅通指挥强体系 

为了适应未来反空袭斗争需要,柴书林始终把通信警报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强人防的指挥通信建设,建立市、区、县和有关局的指挥通信系统,做到有线无线通信自成体系,并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更新人防装备设备,提高人防指挥通信的保障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人防各类指挥通信警报做到了畅通、准确、及时,为抢险救灾和战时指挥打下了基础。区县基本建立了人防指挥所,开设了电话台,建立了无线电指挥网,人防通信警报手段实现了多样化、现代化,受到南京军区和市府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把人防部门列入了上海市防台防汛、抢险救灾的指挥系统。



科教强防谱新篇 

人民防空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多,技术比较复杂。柴书林同志认为,要搞好人防建设,必须重视和积极开展人防设计科研工作,向科学技术要速度、要质量。由于过去不重视设计科研工作,没有人防的设计、科研机构,在人防建设中存在着不讲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盲目蛮干现象,致使不少工事不符合战术技术要求,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此,他下定决心,本着“量力而行、立足现有”的精神,结合本市人防建设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建立了设计科研机构,选配了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与市工业、民用、冶金等设计院和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制定了上海市四、五级防空地下室设计暂行规定和五级防空地下室一般人员掩蔽工事通用图集,完成了人防工程结构电算程序、新型空气过滤吸收器、防爆活门和双连杆密封阀门等科研项目。从而使上海人防工程建设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使一大批过去长期不能使用的渗漏水工事,获得了新生,投入了平时使用。

柴书林长期从事国防工程建设,他熟悉业务流程,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就没有上海人防建设的优势,就难以改变落后面貌。为此,他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建议,为上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那时候,上海还没有开放,外地人进上海很困难。尽管如此,市委市政府还是大力支持人防,同意特批给市人防办调进50名专业技术干部,他们主要从北京总参工程兵、南京军区工程兵、铁道兵、上海警备区等单位商调来的,也有上海、江苏等其它部门商调来的。1979年7月,经上海市编制办批准,成立了“上海市人防设计科研所”。采取边建所、边调人、边工作的办法,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一个勘测队、一个科研室、二个设计室、一个技术情报室,各区人防办也相应成立了人防工程设计室,全面开展上海人防工程的勘测、设计、科研工作。后来,人防科研、设计队伍不断壮大到140人,不但能独立完成人防工作的设计科研任务,并能承接部分非人防系统的地下和地面工程,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1980年,柴书林同志为《人防科技》内部杂志提名,在全国人防系统发行,从而总结和推广人防科技成果,成为全国第一家人防科技性刊物。1986年6月,经市委组织部批准,上海人防设计科研所,采取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上海市人防工程设计所”(上海市地下建筑设计院的前身)和“上海市人防科研所”。

柴书林同志十分重视人防的宣传教育。为了提高上海市民的战备观念,普及人防知识,1979年组织人员筹建人民防空展览馆。在筹建过程中,从审查文字稿到版面设计制作,他多次到普陀区曹杨中学人防展览馆进行指导,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到展览馆慰问,关心加班的工作人员,使大家信心倍增。正式展出前,他先后邀请市人防委领导、警备区领导和市委第一书记等领导前来审查。人防展览馆以400多幅照片、三十多个电动模型以及大量图片、资料、实物,生动向人们展示了未来战争的特点,提醒人民要居安思危,加强人防建设。展览馆成为对上海人民进行战备教育和普及“三防”知识的好场所。1983年,因展览馆地处偏僻,学校又要归还场地,柴书林同志特批在嵩山路80号建一个地下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人防展览馆,经过进一步修改、增添版面后,于1984年7月2日正式开馆,柴书林同志邀请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和分管副市长为人防展览馆开幕剪彩。1981年,上海人防办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全国第一部人防电视片《地下行》,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当年全国优秀电视节目。柴书林同志还接受上海电视台记者采访,宣传上海人防工作。在他任职期间,上海的人防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如组织报告会、学习会、讲座、展览会,开辟人防宣传画廊,开放人防工程组织参观,编写人防简报,印发资料、教材、年历、挂图,向报刊、电台、电视台投送反映人防建设的稿件等等,搞得有声有色,有力促进了上海人防的建设发展。




供稿:直属机关党委

编辑发布:辰光

投稿:shmfrmt@163.com
 (注:稿件标题+作者姓名+图文或视频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国防动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