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会述要】2022年春季大国三农读书会第二期

文章来源:公众号“乡村与我们读书会”

     

加入WTO,会使中国农业走向何方?

Three rural book club

大国三农读书会简介


西南大学大国三农读书会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发起,前身是始于2013年的乡村与现代读书会。从那时开始,读书会便是一场场教师无工分、学生无学分的一次次自主学习活动。一次次的研学、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思想的升华,读书会都深深地希望凝聚学人,寻求共识,标识一种风气,深耕一片沃土。时光飞逝,回望这段长路,正是大家的信任与扶助,支撑起了静园的广阔天地。我们也深知,更长的道路,仍在前方延展。


start

2022年4月8日晚上19:00,“大国三农”读书会第二期线下交流活动如期举行,小伙伴们带着思考和疑惑同聚乡建院106办公室。本次读书会的指导老师是潘家恩老师,并邀请咱们熟悉的伙伴古周洋师兄作为主持人。

▲ 读书会剪影

一、成员领读,启发思考

本次领读成员为杜雨、张越,接续上一期读书会的内容,围绕“何为三农问题”继续展开讲解。首先由杜雨为大家解说《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一书中的第二章《农村制度变迁的外部制度环境》。


她讲述到:经过漫长的前期谈判,中国于2001年成功加入WTO,当时举国欢庆。而在本书中,温铁军老师则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得出了与大多数学者不一样的结论。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一系列国内国际政策以及粮食周期波动下的农户和企业的行为,导致当时的中国国内粮价长期高于国际粮价。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以关税减让和增加最低关税限额的农产品数量作为让步加入WTO,势必会造成农产品贸易上的不平等竞争。


联系实际,20年后的今天,WTO已逐步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区域一体化组织。2022年1月,中国签订的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其中涉及许多农业市场开放、准入便利化等规则。澳大利亚等国的大规模农业可能会重创国内的小规模农业,同时国内农产品也很难与东盟传统农业国家的农产品竞争。温铁军老师指出,中国加入RCEP在战略上是一步好棋,但与此同时可能会给农业带来显著的冲击。


回到书本,从国内视角去探讨城乡关系变化对农村制度变迁的影响。数据显示,1978~1996年非农劳动力相对于农村劳力总数占比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人口比例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有些学者认为城市化会增加粮食需求量,但1991年的统计数据的计算却表明:城市化已经导致粮食消费下降。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改革开放25年来每次GDP高增长都必然引发耕地被更多占用。


再者,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产权制度并不清晰。一方面,农村就业、医疗、养老没有有效保障,而企业产权的社区化就会使农民面临“离土离乡就破产”的当代困境。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原本承担着解决就业和“以工补农”等责任,但因90年底后期的产权改革,转向了“资本增密、排斥劳动”。

▲ 杜雨同学领读

接着,张越为大家讲解本书第三章《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试验研究》。她谈到:历史上,农村长期存在土地的“两田制”和“两权分离”制度。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应该兼顾公平和效率,把传统农业和市场有机结合。这样的制度内涵,在2002年以后民间推进的“新乡村建设”试验区再度得到验证。


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方向是制度“反哺政策”。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把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把国家财政资金直接用于支付县级以下农村公共开支,解决农民急需的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产品。第二个方向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资源整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经验:一,使农民组织化,提高农民谈判地位;二,建设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三,发展生态农业,构建良性城乡互动。


整章领读下来,张越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小伙伴们思考。问题如下:一,从“人多地少”到“地荒无人”,新时代下,应该如何保障耕地不荒和粮食安全?;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过程中,如何落实惠民政策,如何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三,如何避免中国陷入“拉美化”沼泽?

▲ 张越同学领读

二、自由发言,共同讨论

2022 REEDING CLUB /

针对PPT的分享内容,学员们展开了一系列的发问与讨论。

成员分享风采



首先是古周洋师兄针对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为什么中国对WTO存在这么多的忧虑?或者说具体到农业领域,90年代的我们对加入WTO存在忧虑?针对这一问题,唐福玲同学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中国在发展之初,工业基础的薄弱使我们比之前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更需要得到发展,而加入WTO会为我们带来很多的技术、经验等,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也必然要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我们“牺牲”了农业以此来保护了我们脆弱的新兴产业。在世界上的诸多国家,也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做出了不同的让步和牺牲,并以日本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再延伸至RCEP,我们当今的发展阶段不比之前,我们可以摒弃阻碍思维,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诱因,从而刺激我国农业转型。随后,古周洋师兄也针对这个问题谈及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在城市化浪潮之下,小农的壁垒被冲击,本身就处于薄弱期的农业再加之二元体制带来的弱势,使得农业在面对国际形势时有些力不从心。


针对这一问题,杨茗同学引入“黄箱”“绿箱”“蓝箱”政策并表明自己的观点:WTO其实是各国利益博弈之后的结果,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在贸易方面的公平,而中国目前也正在寻求一些政策支持,从而更好的促进我们农业的发展。并认为导致“人多地少”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权问题”,从而无法将土地资源“搞活”。针对这一问题,唐福玲同学补充道: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并且工业化占据了大量的良田,就导致目前农村的土地可耕种的越来越少。针对唐福玲所说的这种现象,杨茗同学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目前的用地矛盾:为了限制占用耕地,提高了土地性质变更门槛,但是又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成员讨论风采

杜雨同学对于地荒无人种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农民面临种地不赚钱的窘境。如果要实现流转,耕地细碎化也很难推进连片的规模化操作,并以南方地区为例,展开讨论。除此之外,外来人口进入困难也是造成地荒无人种的难题。杨林生师兄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外来人口承包地无法长久,农业生产也离不开人工,而动用当地人工同样也面临困境,因此,以当地人承包为主。针对种地不赚钱这一现象进行农业内部比较,粮食作物均有兜底保障,而经济作物要参与市场竞争,面临一些问题。


邓晶同学提出了对于承包土地的利润而产生的矛盾如何解决的一些疑惑,唐福玲同学认为可以建立股份合作或者长期合作契约,并且可以建立一个资本下乡的连接组织,进一步加强组织优化并不断培育合同意识。杨茗同学认为:在原本“礼”治的小农社会,依靠法治的契约精神还没有完全建立,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同时,大家觉得,农村的未来是需要“老村民”和“新村民”一起建设的,乡村也要依托本地的情况进行发展。农村是中国的压舱石,具有生产和保障两种功能,是我们未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师者传道,授者解惑

潘老师为参加读书会,特地从重庆璧山赶来,为我们读书会成员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分享。


从今天读书会提出的问题“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矛盾”出发,潘老师指出这个基本矛盾会长时间存在,但是土地的功能包括农事生产、维持农村基本稳定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在新冠疫情肆虐情况下,“大疫止于村野”正是农村化解了危机,纵观全球,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能够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正是在乡村实现了软着陆。


潘老师又谈到,如今我们面临智能手机时代,一部手机走遍天下,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享受城市化便利的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城市的脆弱,因为享受的背后是高成本在运行。2008年,一场暴雪导致多辆火车停运,多少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只有无奈,最终只能向大自然妥协。还有新冠疫情的蔓延,往往大面积传播都聚集在大城市。截止目前,香港累计新冠确诊24万,三月份大陆疫情累计超过十万,其中吉林市、长春市、上海市三座城市占到近八万例,最近上海疫情更是严峻,4.7号一天新增就超两万例。反之,北碚和目前正在开展乡村建设的屏南、武隆、璧山等地就不会出现如此状况。上海两千多万人口,人口密度如此高,又加上人口流动频繁,疫情传播如此迅速,一旦全部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但乡村就可以“大疫止于村野”,因此,“三农”是稳定复杂严峻形势的压舱石,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乡村的多元价值,以此来实现新乡村建设,化解城市危机,实现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ENDING

在一片轻松愉快的欢笑声中,第2期线下交流活动到此结束。在这里,“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师生一起谈古论今、畅所欲言。


“大国三农”读书会,期待下期再会!!!




延伸阅读

【读书会招募】西南大学“大国三农”读书会2022年春季安排

【读书会述要】2022年春季大国三农读书会第一期

【书单】国仁乡建读书会(第一季)阅读文本

【招募】三生谷生态书院2022级第四届学员招生公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书会述要】2022年春季大国三农读书会第二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